频道

新闻内容

抗日精神引领下的发展蝶变:儋州的奋进之路
海南开放大学 蒲喜雄 2025-07-03 16:50

  抗日战争时期,儋州军民的英勇表现和巨大贡献,不仅为琼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和精神遗产。

  一、抗日战争时期儋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人文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儋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赋予了重要的战略价值,深厚的人文基础更凝聚起强大的抗战力量,二者共同为儋州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战略要冲与天然屏障

  1.扼守琼西咽喉,控海陆交通要道

  儋州地处海南岛西北部,坐拥182公里绵长海岸线,是琼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其西北部濒临北部湾,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琼州海峡作为连接海南岛与大陆的咽喉要道,儋州正处于海峡西岸的关键位置。日军侵占海南后,妄图以儋州为跳板,控制琼西山区并打通通往内陆的通道,进而推进“南进”战略。然而,儋州复杂的地形成为天然的军事屏障:西北部平原便于游击武装灵活转移,东南部的沙帽岭、兰洋岭等山地丛林则为抗日队伍提供了绝佳的隐蔽据点。

  儋州拥有多个天然良港,如白马井港、洋浦港等,这些港口水深港阔,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抗战期间,儋州渔民与抗日力量密切配合,通过这些港口秘密运输物资,突破日军海上封锁。据档案记载,仅1943年,儋州沿海就完成37次物资转运任务,向琼西抗日根据地输送步枪500余支、子弹15万发、药品3吨,有力保障了抗日队伍的作战能力。这些战略行动不仅巩固了琼西抗日根据地,更切断了日军南北呼应的军事布局,为琼崖抗战全局争取了主动权。

  2.依托山海之利,构建防御体系

  儋州境内山脉纵横,丘陵起伏,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地形条件。东南部的沙帽岭海拔达1365米,是儋州的最高峰,周边群山环绕,丛林茂密,为抗日队伍提供了天然的藏身之所和战略制高点。抗日武装在此设立了多个秘密据点,建立了情报传递网络和物资储备库。例如,在1942年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依托沙帽岭的有利地形,成功伏击日军,歼灭日军30余人,缴获枪支20余支,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儋州的河流众多,南渡江、北门江等水系贯穿全境,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和生产用水,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队伍利用河流的阻隔作用,设置防线,迟滞日军的进攻。同时,河流也成为了物资运输和人员转移的重要通道,通过小船和木筏,抗日力量在河流两岸之间秘密传递情报和物资,保障了抗战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深厚坚实的人文基础:文化传承与精神凝聚

  1.千年文脉浸润,家国情怀深厚

  儋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汉武帝元封元年设珠崖、儋耳二郡以来,历经千年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而坚韧的地域文化。北宋文豪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讲学明道,播撒文化火种,使“诗书礼乐”之风浸润千年。这种文化传统在抗战时期转化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重义轻利、保家卫国的思想深入人心,为抗战时期全民动员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教育方面,民国时期儋州的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培养了大批有识之士。以儋县初级中学为例,学校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在抗战爆发后,众多师生投笔从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据统计,抗战期间从儋县初级中学走出的抗日志士达300余人,他们或加入琼崖纵队,或参与抗日宣传、情报传递等工作。此外,儋州各地的私塾、书院也积极传播抗战思想,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例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在抗战时期成为了抗日宣传的重要阵地,通过举办讲座、演讲等活动,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抗战信心。

  2.民间力量汇聚,全民抗战热潮

  儋州的民间社会组织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的商会、同乡会等团体积极组织募捐活动,支援抗战前线。如1939年海南沦陷后,儋州商会联合当地华侨社团,发起“抗日救国献金运动”,短短一个月内就筹集资金80余万元(法币),用于购买武器、药品等物资支援抗日队伍。同时,儋州的文艺界人士通过儋州调声、山歌等传统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儋州调声、山歌等民间艺术形式融入抗日内容,创作出《抗日救亡歌》《保家卫国调》等500余首作品。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谣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广泛传唱,激发民众抗日热情,形成了“人人皆兵、村村抗战”的局面。

  在民族融合方面,儋州聚居着汉族、黎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在抗战中团结一心,共同御敌。黎族同胞利用对山区地形的熟悉,为抗日队伍担任向导、传递情报;苗族同胞则为抗日队伍提供粮食和物资支持。在白沙起义中,黎族领袖王国兴率领黎族、苗族同胞发动起义,反抗日军和国民党的压迫,并主动寻找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将起义队伍改编为抗日游击队,在琼中山区开展游击作战,有力打击了日军势力。这种各民族的团结协作,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合力,为儋州乃至琼崖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儋州英勇抗日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在琼崖抗战的壮阔画卷中,从战略物资的转运枢纽到全民抗战的精神堡垒,儋州军民以血肉之躯铸就抗日防线,其英勇事迹不仅为琼崖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更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战略屏障:扼守琼西咽喉,迟滞日军西进步伐

  儋州地处海南岛西北部,坐拥182公里绵长海岸线,是琼西交通的战略枢纽。日军侵占海南后,妄图以儋州为跳板,控制琼西山区并打通通往内陆的通道。然而,儋州复杂的地形成为天然的军事屏障:西北部平原便于游击武装灵活转移,东南部的沙帽岭、兰洋岭等山地丛林则为抗日队伍提供了绝佳的隐蔽据点。1939-1945年间,儋县抗日武装依托地形优势,在山区与日军展开百余次游击战,成功摧毁日军据点12处,破坏公路桥梁23座,迫使日军西进计划多次受阻。

  白马井港、洋浦港等天然良港更是发挥了“海上生命线”的关键作用。抗战期间,儋州渔民与抗日力量密切配合,通过这些港口秘密运输物资,突破日军海上封锁。据档案记载,仅1943年,儋州沿海就完成37次物资转运任务,向琼西抗日根据地输送步枪500余支、子弹15万发、药品3吨,有力保障了抗日队伍的作战能力。这些战略行动不仅巩固了琼西抗日根据地,更切断了日军南北呼应的军事布局,为琼崖抗战全局争取了主动权。

  (二)精神灯塔:点燃全民抗战火种,凝聚琼西抗日力量

  儋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北宋文豪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讲学明道,播撒文化火种,使“诗书礼乐”之风浸润千年。这种文化传统在抗战时期转化为全民抗争的精神动力。儋县初级中学作为“革命摇篮”,培养出羊德光、符志行等300余名投身抗战的热血青年,他们或组织抗日宣传队,或加入琼崖纵队,成为抗战中坚力量。

  儋州民间艺术也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载体。儋州调声、山歌等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抗日内容,创作出《抗日救亡歌》《保家卫国调》等500余首作品。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谣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广泛传唱,激发民众抗日热情。据统计,抗战期间儋州共有2万余人直接参与抗战,占当时全县人口的12%;捐献粮食120万斤、银元3万枚,展现出“全民皆兵”的壮阔景象。

  (三)历史丰碑:传承红色基因,赋能新时代发展

  儋州抗战的历史贡献不仅停留在过去,更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解放后,儋州127个村庄被列为“革命老区”,蒲公才将军纪念馆、那大抗日旧址等红色资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游客及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这些红色印记不仅铭记历史,更成为激励当代儋州人奋进的精神源泉。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浪潮中,儋州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在峨蔓镇上浦村,村民传承先辈团结抗争精神,通过“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2024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在中和镇七里村,村民自发集资修缮古村落,将红色文化与东坡文化融合,发展文旅产业,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120%。这些实践证明,儋州抗战精神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

  (四)战略遗产:奠定琼西发展格局,重塑区域价值

  抗战时期儋州军民的坚守,为琼西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日军侵占期间,儋州抗日力量对交通设施的破坏与保护,间接影响了战后琼西交通网络的规划布局;全民抗战的经历,强化了儋州民众的团结意识,为区域治理提供了文化支撑。如今,儋州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等重大项目,正从抗战时期的“战略屏障”转变为自贸港建设的“开放前沿”,其发展路径与抗战时期的战略地位形成历史呼应。

  三、新时代儋州将抗日精神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儋州军民以顽强不屈的精神筑起抗日防线,为琼崖抗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如今,站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时代潮头,儋州将这份红色精神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血脉,在产业创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书写着从历史荣光走向时代辉煌的壮丽篇章。

  (一)产业升级:以开拓精神打破发展瓶颈,打造自贸港产业新高地

  儋州传承抗战时期突破封锁的开拓精神,在现代产业发展中勇闯新路。洋浦经济开发区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先行区”,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吸引了海花岛海洋文旅产业集群、中石化(香港)海南炼化等重大项目落地。截至2024年,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超20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20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突破10万人。其中,新型石化产业集群年产值占全省同类产业的60%,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海洋经济领域,儋州依托182公里海岸线,大力发展深海养殖与海洋装备制造。峨蔓镇上浦村联合海南昱海蓝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现代化鱼苗繁育基地,运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智能监测技术,年培育石斑鱼、金鲳鱼等鱼苗超500万尾,产值达2000万元,带动周边3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3.2万元。儋州还积极推进“智慧海洋牧场”建设,投放养殖网箱1200余个,配套发展休闲渔业,2024年海洋牧场旅游收入突破1.5亿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二)乡村振兴:凝聚全民抗战合力,共建幸福美丽乡村

  新时代的儋州,重现抗战时期全民团结的强大力量,在乡村振兴中走出特色之路。中和镇七里村村民们自发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通过“政府引导+乡贤捐助+村民自筹”模式,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修缮古村落建筑32栋,打造“东坡文化研学基地”和“红色旅游路线”。2024年,七里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的15万元增长至300万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华丽蜕变。

  在兰洋镇南罗村,村民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整合土地资源,发展温泉民宿产业。目前已建成特色民宿45家,推出温泉康养、黎族风情体验等旅游产品,2024年旅游收入达2200万元,带动全村人均年收入增长40%。这些乡村的蝶变,正是儋州人民传承团结精神、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写照。

  (三)文化传承:弘扬红色精神,擦亮文旅融合新名片

  儋州深挖抗战历史与本土文化资源,推动红色精神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峨蔓镇上浦村修缮蒲公才将军纪念馆,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和VR技术,生动再现抗战历史,年接待游客及研学团队2.2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行业增收600余万元。同时,儋州还将红色文化与东坡文化、调声非遗等特色资源结合,推出“红色研学+文化体验”精品旅游线路。

  东坡书院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举办东坡文化节、诗词大会等活动,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儋州调声常态化在景区展演,并开发调声主题文创产品,年产值达800万元。2024年,儋州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0亿元,文旅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生态保护:践行守护家园信念,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儋州继承抗战时期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的基石。在西部林场,通过持续数十年的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程,累计新增绿化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28.6%,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同时,儋州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成多个光伏发电站和风力发电场,清洁能源占比达45%。

  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峨蔓镇上浦村村民自发成立海洋生态保护志愿队,累计清理海岸线垃圾80余吨,种植红树林500亩,投放人工鱼礁800余个,周边海域水质明显改善,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这些举措不仅筑牢了海南自贸港的生态屏障,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