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海南师范大学获悉,为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该校创新推出“高校+大学科技园+成果完成人”三方持股模式,将我国生物育种“卡脖子”技术——抗虫基因技术成功推向市场。
今年3月份,《海南省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实施方案》颁布施行,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充分赋予单位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随后,海南师范大学根据实际制定了“高校+大学科技园+成果完成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方案,明确三者可以通过科技成果赋权的方式成立公司,并根据约定比例拥有该公司的股份。
该校张文飞教授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潜心钻研,在抗虫基因技术方取得突破并获得成果,鉴定出10多个新颖且具有显著商业化前景的关键基因。根据该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方案,海南师范大学和张文飞科研团队以科研成果赋权的方式,成立了元点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海南师范大学占有该公司的10%的股权(由其下属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科技园持有),张文飞科研团队占有90%股权。
“今后,我们可以通过公司运营这一科研技术,将其全面推向市场,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张文飞称,这种模式不仅确保了学校作为科研单位对科研成果的应有权益,同时也调动了科研团队的积极性,避免之前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其他因素的干扰。以张文飞科研团队为例,其拥有该公司90%的股权,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自行决定团队研发的抗虫基因技术如何运营。科研成果得到市场肯定,且运营得当,团队的收益就高。
为攻克抗虫基因技术,张文飞科研团队在海南建成全球最大热带雨林芽孢杆菌库(30万份),完成了1000余株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并克隆了1500余个抗虫和抗除草剂基因,异源表达了300余个基因,人工改造合成了200余个基因,鉴定出10余个具有显著商业化前景的关键基因。通过公司运营模式,目前已与高校研究所及国内外企业开展合作,加速成果转化。
据了解,海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位于海口市江东新区,该园作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为了促进该科技园健康有序发展,海口市美兰区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牵线搭桥的作用,帮助辖区企业与高校力量实现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的供需对接,深入推广“高校+大学科技园+成果完成人”三方持股模式,吸引更多高校、企业接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