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倦了都市的钢筋丛林?周末,不妨驱车探访一座沉淀着八百年时光的宋代古村落。从海口市区出发,沿绕城高速行驶约40分钟,导航便会将你引向海口美兰区三江镇的崑山村。这里,古祠堂诉说着悠远,老水井映照着沧桑,更有一望无际的红树林,编织着人与自然共生的诗意画卷。
崑山村一望无际的红树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期望摄
红树为邻古意盎然
崑山村紧邻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堪称离红树林最近的村庄,村旁即是大片红树林。除村中陆氏宗祠所处地势较高外,整个村庄一马平川。村道沿田洋从南延伸至村民聚居点,几棵高大的椰子树下,一块巨石上赫然刻着“崑山村”三字,是为古村的村牌。再向内行,便是村民聚居区。大榕树下,几张吊床轻晃,几位老人悠闲地聊着天,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目前,村中居住着陆、陈两大姓氏,约五六十户,总人口三百余人,陆姓占六成。崑山村起源于南宋。时任举人的陆思圣受朝廷之命,先后担任文昌、琼山知县,后于府城地区养老。其后,其孙辈迁至崑山村一带定居,距今已逾八百年。陆思圣原籍福建莆田下坎村,生于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中举,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辞世,享年94岁,享有长寿美誉。
其孙辈迁至崑山村后,人丁兴旺,开枝散叶。因此,崑山村被誉为海南陆氏发源地,并建有海南陆氏宗祠。陆思圣原葬于府城甘蔗园附近,但20世纪70年代其墓遭破坏,墓基、墓碑等遗物几乎无存。2015年,海南陆氏宗亲在宗祠右侧重建了“陆氏渡琼始祖思圣公陵园”,以纪念这位杰出先祖。
海南陆氏宗祠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历经数代修缮。2000年初,陆氏宗亲捐资重修。宗祠占地约三亩,为合院式建筑,含山门、康元祠、思圣公祠、厢房及围墙。山门设计为三开间,两侧配厢房,门额镶嵌石匾,刻有“海南陆氏宗祠”。两侧楹联为:“携三多水酒兮来斯方祭祖,怀几许追思矣到此年寻根。”
第二进为陆康元祠,供奉陆氏明朝二十一世康元公支系先祖牌位。康元公祠前石柱刻有对联:“崑山秋来三江泰翁纳秀琦,闽水春回五岳仙鹤衔珠碧。”第三进为陆思圣公祠,门额刻“始祖陆思圣公祠”,正堂神龛供奉着陆思圣及历代陆氏先祖牌位。思圣公祠外石柱铭刻楹联:“南宋来琼公享天寿九秩余,举人出仕官居正堂七品齐。”
古井名贤万鸟归巢
村中除陆氏宗祠和陆思圣墓外,村民聚居处还有两口百年古井。虽村民不再取井水,但古井保存完好,井水清澈见底。
村中陆氏后裔不乏名人。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陆氏后裔陆普任中进士,曾任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南安知府、辰州知府等职。原泰国国会第一副主席陆志琼亦是该村陆氏后裔,其家老宅至今仍存于村中。1999年,时任泰国国会第一副主席的陆志琼访问海南,并回村祭祖。
沿村道向东便是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上世纪70年代,此地曾兴围海造田热潮。数万名来自岛内的农场职工,沿地震形成的沟壑,于一年内筑起一道高高的防潮堤,在海边造出近万亩稻田。防潮堤不宽,不足一米,但可步行穿行。据村民介绍,堤坝绵延数公里,沿堤可深入红树林,领略其美景。如今,万亩稻田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植的红树林。无论何时,都能见到各种海鸟在这片曾经的稻田上翩翩起舞。
何时探访最妙?当属冬日午后。夕阳西下时,立于防潮堤上,可观赏红树林万鸟归巢的壮观景象。万千羽翼掠过天际,投入那片绿色的家园——这便是崑山村赠予旅人最震撼、最难忘的自然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