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警惕登革热、食物中毒、高温中暑海南发布健康风险提示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5-07-17 10:27

  7月16日,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温馨提示:7月需关注登革热、食物中毒、高温中暑。

  登革热:最佳方法是避免蚊子叮咬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通常在被感染的5—9天后发病,症状多较轻或无症状。

  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热、疲乏、厌食、恶心、“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由于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登革热高发,我省登革热疫情输入风险有所增加。近期高温多雨,利于蚊媒滋生,存在因输入引发本土疫情的风险。

  主要建议——

  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子叮咬。前往登革热流行的重点地区,要做好物理防护,尽量选择好配备有纱门纱窗、空调的环境居住,或使用蚊香或电蚊香液;前往绿化多的地方,应尽量穿长衣长裤或者涂蚊虫驱避剂。

  注意环境卫生清洁。定期清理住所内外废弃容器、空调冷凝水等积水,翻盆倒罐;家中花盆托盘、水生植物要定期换水,减少蚊虫孳生。

  从登革热流行区返回后,如果出现发热、头痛、出疹、肌肉骨关节疼痛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近期的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食源性疾病:6-10月是我省食源性疾病高发期

  夏天的温湿度气候适宜微生物、有毒动植物、毒蘑菇等生长繁殖,食源性疾病风险上升。食源性疾病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死亡情况,6-10月是我省食源性疾病高发期。

  主要建议——

  有毒蘑菇与无毒蘑菇外观相似,难以辨别,最好的预防措施仍是不采食不熟悉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由于一些有毒植物与可食野菜、野果、野薯外观相似,采食时一定要注意甄别,不要采食不认识的野菜、野果、野薯、野花等野生植物;不要偏听偏信,轻易采摘、加工食用易造成混淆的可疑药用植物。做好田间管理,在谷物、菜类收割前应对有毒植物进行清理,避免有毒植物混入其中造成误食。

  食物在烧熟煮透的基础上防止交叉污染,集体供餐单位(学校食堂等)还要确保制作好的食物在安全的温度下储存和运输。

  高温中暑:7月为高发月份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度、不透风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过高,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

  中暑的轻重程度可以分为3大类——

  先兆中暑:口渴、乏力、多汗、头晕,体温正常或略微升高;

  轻度中暑: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体温超过38°C;

  重度中暑: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按表现不同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3种类型,也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的混合型,其中,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会出现高热、无汗、呼叫不应,体温高达40-42℃甚至更高的情况,严重的会发生周围循环衰竭或者休克,如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主要建议——

  衣:选择吸汗、宽松、透气、质地轻薄的衣物,宜穿浅色衣服;注意勤洗勤换;室内公共场所温度过低时,可适当增添衣物。

  食:随时饮水,在高温天气,无论是否运动,都要增加液体摄入,每15-20分钟喝一杯水(200-300ml)即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餐食饮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水果蔬菜,注意补充蛋白质,不宜吃剩菜剩饭;含酒精饮料和高糖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高温时不宜饮用;过凉的冷冻饮料容易造成胃痉挛,不宜饮用。

  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当气温升高到32.2℃以上时,电扇无助于减少中暑等高温相关疾病的发生,宜开空调。室内空调最佳温度为26-28℃;避免电扇或空调直吹;适当增加午休,保证充足睡眠。

  行:高温天气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10-16时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运动;合理安排训练、工作时间,尽量增加休息的时间和频率,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若外出,应做必要防护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和遮阳镜、涂防晒霜等,并带上充足的水和防暑药品;不要在太阳下长时间暴晒,注意到阴凉处休息;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刻洗冷水澡;如高温时驾车出行,离开停车场时切勿将儿童和宠物留在车内。

  多关注健康状况:要随时留意健康状况,若感到大汗淋漓、胸闷气短等中暑症状,请迅速找到类似的凉爽环境,并寻求帮助。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