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望千年,却道“海棠”依旧
海南日报 2024-10-14 09:12

  到过海南的人,很少有不知道三亚的;而到过三亚的,也很少有没到过海棠区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三亚国际免税城、亚特兰蒂斯酒店,以及后海冲浪、蜈支洲岛潜水……这些频频上热搜的词,都源自三亚市海棠区。

  国家海岸,世界海棠。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多次到海棠区,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年轻,是时尚,是定位于世界级度假区的活力。但待得久了,总能发现海棠区的另一面,这里有繁盛千年的驿站,有曾连通中外的古港,也有瑰丽的少数民族非遗,仲田岭上还有永恒的红色印记。

  年轻,古老,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海棠区?又或许两者都是。若有耐心,我们透过繁华都市景象,穿过历史长河,便能翻开海棠故事的另一页。

10月4日,游客在位于海棠区的亚特兰蒂斯体验水上项目。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寻找“海棠”之名

  三亚许多地名都很美,凤凰、天涯,更有海棠,洋溢着中国式的浪漫情怀。

  对于海棠,中国古代文人尤为偏爱,恨不得把所有浪漫都给了它。苏东坡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写海棠花,李清照言“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海棠花太美,美到它成为一个美丽的误会。当地人告诉记者,海棠区的“海棠”,并非古诗文里的海棠树、海棠花,而是另一物种——琼崖海棠,又称红厚壳,海南人习惯叫它“海棠”或“海棠木”。

  “海棠区得名于海棠湾,要知道海棠湾是怎么来的,得先知道海棠头。”当记者问起海棠区名称由来,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会长余贤栋这样回答。

  余贤栋继续说:相传“海棠头”有一片海棠树,人们在树下乘凉歇息做买卖,久而久之那里便被称作“海棠头”。现在,“海棠头”的热闹更胜从前,它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后海。

  后海村位于海棠区藤海社区,本是一个普通的小渔村,近年来因适合冲浪,在网上名声大噪,成为众多年轻人向往的网红打卡地。

游客在海棠区藤海社区逛街。海棠区委宣传部供图

  “别小瞧这海棠树,它的用处大着呢。”余贤栋拿出精心收藏的海棠树叶和海棠果,叶和果都已枯萎,但包装得很用心,“它的木质好,可造船、做家具、建房子,籽仁可榨海棠油,古代海南学子夜间苦读,仰赖海棠油灯,一盏灯照亮了一方前程。”

  守护和祝福,是余贤栋为海棠区的文创礼品想的两个概念。他说,海棠区得名于海棠木,海棠木造的船,长年守护出海捕鱼的渔民;而海棠油灯陪伴了无数学子苦读,这是一种信念,也是对未来、对前程的祝福。

  听完余贤栋的介绍,记者恨不得马上去见一见这海棠树。“那就到洪风小学旧校区吧,那里有一株,长得枝繁叶茂。”按照余贤栋的指引,记者找到了一棵高大的琼崖海棠树。

海棠区洪风小学旧校区内的琼崖海棠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因为建了新校区,这个校园已经荒废。风吹来,海棠枝叶沙沙作响,海棠果纷纷掉落,在空荡荡的操场上打滚。

  千百年过去了,如今学子们不需要海棠油灯,也能有光明的前程,渔民不再冒险,靠旅游业也能过上好日子,琼崖海棠树依旧扎根在这,顽强、挺拔地生长,让人“却道海棠依旧”。

  交通要道上的千年墟市

  今天,海南环岛高铁如项链一般沿海绕岛一圈;古代,驿路同样如此,避开山高林密的琼岛中部,大致沿海岸线延伸。海棠湾作为三亚的东大门,自古便是交通要冲,这也造就了通商繁忙、交易活跃的墟市。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雅士从海棠湾走过,并留下诗文,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的景象。比如,出生在今三亚市崖州区水南村的钟芳,一生宦历四海、学富五车,当他从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绕不过的是海棠湾。

  当钟芳途经藤桥古驿,他与友人相谈甚欢,创作《藤桥惜别》,他说“此去璚台隔烟霭,不知重会更何辰。”我们都知道灞桥折柳,藤桥之于古崖州,好似灞桥之于长安,古崖州人一旦跨过藤桥河,便离开了熟悉的故乡山水,又怎能不依依惜别。

  其实,比钟芳所在的明代更早,在盛唐时期,海棠湾畔的藤桥地区便是远近闻名的墟市。公元610年,隋政权在琼岛南部设临振郡,下设五县,海棠湾在延德县境内。到了唐代,公元628年,朝廷在藤桥墟设吉阳县。可见,在约1400年前,藤桥就是有名的墟市。

  到了宋代,公元1073年,吉阳县改称藤桥镇,后虽有反复,但藤桥为千年古镇毋庸置疑。

  而且,因向东可通陵水、琼山乃至中原,向西可抵崖城,沿藤桥河而上又能直抵黎区腹地,藤桥地区是不折不扣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关于藤桥之名的由来,相传古时藤桥河上没有桥,人们就地取材,找来粗壮的藤蔓连接成桥,供往来通行,此地始称“藤桥”。

  后来,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的管理更为深入,藤桥地区愈发被官方看重,如明朝廷在藤桥设有镇、营、巡检司等军事机构,清代亦设有永宁巡检司,派崖州协水陆营千总一员驻扎防守,如今海棠区仍有“永宁”这一地名。

  海棠湾不仅是琼岛南北交通的要冲,也见证了中外交流的盛况。今天我们可以在海棠湾畔的高端酒店见到许多外国人,而海棠湾合口港附近、番岭坡上的古墓群却告诉我们,早在一千多年前,当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时,合口港附近就有阿拉伯人等异域人士寄泊定居。

  好一个繁华的“小南洋”

  如果你有朋友从岛外来三亚,他行程的最后一站很可能是位于海棠区的三亚国际免税城。翻阅史志我们发现,海棠区发挥“消费中心”的作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海棠湾乡土人文录》一书介绍,明代以前,藤桥墟市是朝集午散,到了清代,这里出现了全日不散的墟市。既有本地和保亭、陵水的村民去赶集,也有岛内其他地方甚至中原的客商去采购。

  以明清时期海南重要的贸易物品沉香为例,清代广东著名诗人屈大均曾言:“欲求名材香块者,必于海之南也,诸香首称崖州,以出自藤桥内者为胜。”可见藤桥之名远播岛外。

  “我们这以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钱去南洋,没钱来藤桥’。”在海棠区藤桥村的工作室里,余贤栋介绍着家乡的历史。“那些很有钱的跑到很远的南洋去经商,家里条件不太好,跑不了那么远,又想找发财机会的,就来我们藤桥。”

  清代之后,随着商品的频繁流通,藤桥街上的店铺多了起来,出现了不少商行和药店。更有一些外来客商落户海棠湾,如广州商人陆续在藤桥兴建了六行会馆、广行会馆。

  如今,海棠区的康养产业发展迅速,其实早在约300年前,这里就流行起了“养生秘诀”:

  勿嗜酒而沉醉,勿见色而贪淫。

  勿因风而晓坐,勿被露而夜行。

  勿因饥而饱食,勿因渴而多饮。

  勿因垢而晨沐,勿因倦而昼寝。

  劝人不要嗜酒,劝人不要暴饮暴食,这不是妥妥的养生秘诀吗。但其实,这是《藤桥市劝诫客民碑》上的内容。

  公元1726年,崖州知州程哲看到藤桥墟市繁华,外来商旅很多,不同风俗习惯的人汇聚在这里,容易产生纠纷,外地人也可能因水土不服生病,所以推出了这个“旅游温馨提示”,让大家注意养生、注意休息,不要醉酒闹事。

  要不怎么说三亚是有名的旅游城市,古时这里的旅游市场管理理念就很超前。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海棠区自古以来便是商贸繁华之地。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