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口市过江东新区一路走上海文大桥,从桥中间的匝道转弯而下,便可以看到400多年前的遗岛——北港岛。
这里是400多年前琼北大地震的遗址。那场地震,让北港岛成了一座海上孤岛,以至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好的发展。
但近两年,这座小岛已经抛却“孤”的定义,成为海口近郊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北港岛吸引游客及媒体采访团前来采风。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袁琛摄
看什么?碧海茂林新村景
清晨来到北港岛,碧海从远处奔来,滋养出茂盛的红树林,林子环抱着幽静渔村,水鸟低飞,椰影婆娑,颇有世外桃源的静谧之气。
正是渔获丰收时,渔船靠岸,卸下满仓渔获。海鲜店老板饶朝明一早便等在码头,待鱼虾落筐,挽着袖子上前挑拣。附近在沙滩拾贝赶海的游客们也凑过来,挑选新鲜海货。“游客多,生意好,忙不过来了!”饶朝明喜眉笑眼。
行走在北港岛上,一切都是崭新的:过去的荒地,成了打卡点遗珠广场,贝类、遗船等元素的运用,和北港村村民世代以渔为生的过往格外契合。曾经窄小的土路硬化成宽敞的沥青路,堆着杂物的空地变成休闲娱乐广场,撂荒地上建起一座三层高的“游客集散中心”,护岸的水泥堤上画着渔家元素的油画自成一景,村民房前屋后种起花草林木,畅游其间心旷神怡。
北港村村委会委员陈文东介绍,来北港岛的游客,基本都是奔着赶海和观鸟而来,“以前是交通不便没人知道,现在路一通,不愁没人来!”
到了下午,岛上的游客多了起来。环岛而行,北边潮来潮往,南边则是成片的红树林。潮水渐退,滩涂上爬出打洞的相手蟹,弹涂鱼顾自跳跃,四处都是鼓虾发出的“咔咔”声响。成群白鹭或隐于枝间、或歇在滩涂。
这些年,北港村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贯彻落实海南省有关休闲渔业发展的要求,鼓励渔民转产转业,推动近海养殖清退工作。曾经的穷渔村,如今已是“两岸红树夹古津”。
玩什么?滩涂赶海好去处
如今的北港村,每隔半个月左右,会发布一张潮汐表。海潮退去,就是岛上最热闹的时候。
来到岛上玩什么?就看滩涂上那些快乐赶海的人们。靠海而居、与海为邻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着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称为赶海。
北港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红树林生态资源,使得近海滩涂区成为游客的赶海宝藏地。当潮水缓缓退去,每翻动一次沙石,都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螃蟹、海贝、蛏子……这样的寻找海洋宝藏之旅,让无数游客为之心动。
“乡村想发展得好,就得变得有趣,能把游客留下来。”北港村驻村第一书记凌云说,为了让北港村的特色优势更突出,村委会明确了“北港赶海”主题定位,并提取当地鲸鱼、贝壳和渔民特色元素打造形象IP,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打造一个好去处,做活一道好风景,增添一批新设施,探索一条致富路”的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打造“赶海好去处、风情北港岛”文旅品牌,不断擦亮和美乡村底色。
现在的北港村村民结合传统的赶海捕捞方式,把传统渔业生产活动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展“生态赶海体验活动”,由村民带领游客采用传统赶海工具“钩子”,钩蛏子、海白、白螺等,带给游客地道的赶海体验的同时,成功吃上“旅游饭”。
学什么?宝藏小村乐趣多
“北港村是一个宝藏小村。”从北港村返程的路上,海口市民徐甜发了这样一个朋友圈。
北港村碧海青天的景色和洁净的滩涂,让很多来过这里的朋友流连忘返,不宁唯是,这里还是摄影人的天堂,北港村不仅是拍摄海文大桥的绝佳地点,在这里的红树林中还能“偶遇”到各种鸟禽,也正因如此,北港村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鸟类观察者。
海口市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是岛上的常客,每每来此,他总希望能邂逅“新朋友”,“岛上有很多种鸟,我们来做鸟类调查,希望能不断发现新物种。”
飞翔鸟儿,吸引了各方游客纷纷前来“打卡”研学。比如亲子研学团,乘坐村党员青年志愿服务队员驾驶的“海底总动员”观光车,沿环岛路搜寻和观察各种鸟类,在岛上尽情享受快乐周末的同时,在美好的大自然中零距离接触,认识了解这些可爱的“空中精灵”。
而在岛上红树林的潮水、滩涂中,小蟹、弹涂鱼、中华鲎等诸多以此为家的物种,丰富了岛上的生态环境。在这里,品读渔耕文化,从北港村村史馆内展陈的蓑衣、鱼叉、渔网等物品,了解北港岛的“前世今生”……今年,北港岛已被海口市列入生态科普研学之旅的点位之一。
凌云介绍,北港村将继续放大生态价值,拓宽休闲渔业发展路子,培育新业态,壮大村集体经济,着力将北港岛的招牌向各地纵深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