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谷斗、椰子碗、藤篮、舂米棍、木臼……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这些黎族传统农耕用具,被一一陈列在黎族船形屋遗址文化园里,散发着古朴自然的气息。这些老物件寄托了乡亲们的美好回忆,也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打卡。
茅草屋变成活历史,深山里建起乡土文博馆……近年来,海南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乡土文博馆,其中既有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村史馆,也有充满了海洋印记的博物馆,还有饱含着民俗记忆的非遗文化馆等等,它们逐渐成为乡村旅游极富魅力的人文风景。
海南黎锦。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唤起情感共鸣
文博馆凝聚乡愁
乡愁,往往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乡土文博馆的出现则是二者的载体。
据有关数据显示,海南共有博物馆38座(其中,国有博物馆18座),公共图书馆24座,文化(群艺)馆23座,艺术表演场馆15处,乡镇(街道)文化站219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38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80个。而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文博馆,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人们打开一扇认识海南文化历史的窗户。
如果说坐落在闹市当中的博物馆、图书馆,是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那么散落在各地的乡土文博馆则是一条条向基层输送文化养分的“毛细血管”。
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乡土文博馆,通过实物、史料,以及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展示乡土文化、非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留住逐渐消散的乡村记忆,滋养着乡亲们的文化生活,也向外界展示着不一样的乡土魅力。
以洪水村黎族船形屋遗址文化园为例,它建在船形屋遗址上,共有怀旧时光馆、锦绣时光馆、纯恋时光馆、四季馆4个展示馆,是对黎族精神家园的“重塑”。
本质上看,洪水村黎族船形屋遗址文化园应归类于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首先服务的便是当地群众。
洪水村地处霸王岭山脚,是黎族世代生活的地方。早年间,洪水村保留约78间“金”字形船形屋,该建筑群落占地面积约1500亩,这个规模在海南十分少见。村民整体搬迁后一度面临空心化,常年无人居住的船形屋也破烂倒塌了不少。
船形屋保留着黎族民居的传统营造技艺,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对老一辈而言,船形屋承载着祖祖辈辈的生活记忆。他们虽然已搬离船形屋住进平房,用上了现代化的农耕用具,但文化的根与源仍需要保留。
这里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精神家园,乡愁也在此有了更具体的寄托。在怀旧时光馆里,质朴的黎族传统农耕用具陈列眼前,让人仿佛看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日时光。如藤衣篓,用于黎族妇女外出劳作时放置衣物,这里展示的每件器具都被贴上了标签,时刻向大家还原着过去的生活场景。
另外,展示馆内还应用声光电技术,将制陶、藤编、酿酒、织锦等技艺展现得更具体、更声情并茂。
海南椰雕文化展览馆的展品。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弘扬非遗之美
体现民族魅力
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文化的一大特色。非遗来源于生活,融入于生活,其发展离不开当地的文化土壤。植根于乡村土地之上,在海南,不少乡土文博馆以地方非遗为主题,展示着非遗独特的风情。
在文昌市东郊镇航天大道旁,背靠万亩椰林,坐落着一座海南椰雕文化展览馆。馆内藏有千余件椰雕作品,主要以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椰雕工艺传承人符史琼所制作的椰雕作品为主。栩栩如生的鹤、惟妙惟肖的耕牛、工艺精湛的各类容器……不起眼的椰子壳也能成为艺术品,在展览馆里细细观赏,感受独具海南色彩的椰风海韵。
截至目前,海南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82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00多项。其中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积累的非遗是海南乃至全国的宝贵财富。
走进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西黎村,一眼就能看见一个土黄色的船型建筑,这就是海南第一座村级博物馆——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
牛皮凳、树皮衣、鼻箫、蓑衣……在这座面积不大的文化展示馆里,密密麻麻地陈列着许多黎族老物件,门类齐全丰富,有数千件之多,涵盖着黎家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数百件各式各样的黎锦书写着黎家文化,闪耀着非遗独特的光彩。如果幸运,游客还可以亲眼看到黎锦的制作现场,感受这项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
除了这些小众的乡土文博馆,群众艺术馆也承担着弘扬非遗的职能。据介绍,目前我省共有23个群众艺术馆,“通过在群众艺术馆开设非遗相关的活动,可以更好地宣传普及非遗,扩大非遗的影响力。”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公共文化处(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说。
位于儋州市那大镇发源路的儋州市文化馆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化馆,获得传统音乐“儋州调声”、传统技艺“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该文化馆还打造了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对公众长期免费开放,通过图片、音像和实物等多种形式让游客“一站式”参观儋州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能感觉到气氛很欢快。”在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来自江西南昌的旅客刘晓昀第一次听到了儋州调声,这让她对儋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乐东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展出的黎族陶器。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呈现民俗风情
延续乡土文脉
乡村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源头,而乡土文博馆就是将这些民俗风情呈现给游人的窗口。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独特的乡土节庆、习俗,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在琼海,有一家十分特别的文化馆,叫作公道文化馆。外地游客也许会发问:何为“公道”?
从字面上看,“公道”就是公平公正的意思。20世纪中期,当地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人们就想到可以把家禽“凑份子”解馋,如此就能在大家经济承受的范围内饱口腹之欲,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一种饮食文化。在琼海公道文化馆,游客可以阅读关于“公道”的介绍,也可以亲自上桌尝试。“这里没有筷子,因为吃‘公道’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家围桌而坐,直接上手抓取簸箕中的美食,特别热闹。”游客张正说。
位于三亚天涯区南边海新渔村的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如今已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远远看去它的造型像一艘渔船。走进去,可以看到这里分成了沧桑岁月、生产生活、民俗服饰、咸水歌等8个疍家文化展区,包含了捕捞工具、渔船模型、渔民服饰等上千件藏品,展示着疍家渔民独特的民俗。步入其中,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海上人家”的独特生活。
我们为什么需要乡土文博馆?它是一段来路,记叙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它是一方归处,无时无刻为百姓带来深切的归属感。在这片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土地上,乡土文博馆串联起昔日与今天、过往和未来,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将一方水土的故事传到更多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