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纪念冯白驹同志诞辰120周年生平业绩展,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及视频……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那段硝烟四起、激情燃烧的岁月。匆匆流走的时光,冲淡了人们的记忆。但冯白驹同志为琼崖革命、为中国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一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探寻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在一处处遗址里重温革命故事、感悟革命精神,我们更能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开阔胸怀和高尚品格。
冯白驹故居
初建于1922年曾被日军烧毁
1903年6月7日,冯白驹出生于今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冯白驹的父亲冯运熙是一名石匠,拥有一身好武艺,很有正义感。冯白驹的母亲吴氏出生于穷苦人家,是个勤劳善良的妇女。父母的为人,对冯白驹产生了深远影响,让其养成了正直、勇敢、勤奋、好学的品格,也促成他从小就立志寻求真理、改变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
资料图:海口市云龙镇长泰村冯白驹故居
1922年,冯运熙夫妇在长泰村建起了占地约158平方米的新房,即后来的冯白驹故居。房屋由一间正屋、一间后屋、一间横屋组成。这里不仅是冯白驹的家,也是他开展革命斗争的地方。在白色恐怖笼罩琼岛的时期,冯白驹和战友多次在这里短暂休整,或躲避敌人的追捕。据村里人讲,有一次冯白驹回到家中后遭遇国民党军警追捕,他机智地躲入屋旁一棵大树的树洞中,成功逃脱。
1932年,为了躲避国民党当局的迫害,冯白驹的父亲被迫售卖房屋外出逃难。1942年,该房屋被日军烧毁,直到1984年才得以重建。经多次修缮,冯白驹故居至今保留其原有风格,为石木结构的海南传统民居。
上海大夏大学
求学亦求救国救民之法
1925年,22岁的冯白驹从海口琼山中学考入上海大夏大学预科,赴上海求学。大夏大学由部分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师生组建,首任校长是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化学家马君武。
资料图:大夏大学一角
建校后,大夏大学倡导苦教、苦学、苦干的“三苦精神”以及“师生合作”“读书救国”的办学方针,以“自强不息”为校训。
就读大夏大学期间,冯白驹经常参加各类学生活动,通过大量阅读《向导》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刊物,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当时,冯白驹还写信告诉家人,自己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方法”。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冯白驹读完第一个学期就辍学回到了海南。在沪求学期间,冯白驹萌发了投身革命的理想抱负。
1951年10月,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大夏大学文、理、教育学科与光华大学相关系科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海口仲恺乡农会旧址
投身琼崖革命的始发站
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仲恺村,一座保存完好的关圣庙是当地人赓续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仲恺乡农民协会旧址。从上海回琼后,在徐成章、李爱春等人的关心和帮助下,冯白驹进入海口市郊区农民协会办事处担任主任,从此踏上了革命之路。
资料图:海口仲恺乡农会旧址
1926年3月,冯白驹同冯平、符节等在原琼山县儒林、老村、坡仑三个乡建立农民协会。4月,冯白驹前往罗陈、橹梧两村组织农民运动。同年7月,海口市郊仲恺乡农民协会成立,会址就是这座关圣庙。冯白驹被群众选为仲恺乡农会主席,并为农会书写了名称。仲恺乡农会在冯白驹的领导下和海口市泥水工会一道开展了抗捐抗粮、减租减息等一系列革命斗争。农会会员保护村庄安全、打击附近反动民团势力,为保护农民利益做了大量工作。同年9月,冯白驹又推动成立了中共仲恺乡党支部。
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到处抓捕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冯白驹来到仲恺乡躲避敌人抓捕,村民想方设法掩护他,并护送他回云龙老家。
如今,时间已过去近百年,农会旧址所在的仲恺村,也从昔日的革命老区村庄,发展为红色旅游目的地。
云龙改编旧址
受重托扛起抗日大旗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在全民族抗战的高潮中,中共琼崖特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向国民党琼崖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同国民党琼崖当局进行谈判。双方于1938年10月达成琼崖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协议。
资料图:云龙改编旧址
根据协议,琼崖红军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简称“琼崖抗日独立队”,下辖三个中队。冯白驹任琼崖抗日独立队队长。
1938年12月5日,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暨抗日誓师大会在云龙墟六月婆庙前举行。来自各地的上万名群众和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携带锦旗等,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在大会现场,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宣布琼崖抗日独立队成立,并向冯白驹授军旗。
随后,冯白驹代表独立队全体指战员讲话:“决不辜负全琼300万同胞和海内外关心琼崖抗日的各界爱国人士的希望和重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抗日,保卫琼崖!”
六月婆庙见证了“云龙改编”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名称:云龙改编旧址。如今,在云龙改编旧址的一棵榕树下,冯白驹和王毅握手的雕塑,仿佛定格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云龙改编两个多月后,琼崖抗日独立队就迎来了一场硬仗。1939年2月,侵琼日军在海南岛北部的天尾港登陆,海口很快沦陷。琼崖抗日独立队闻讯后,当即派出第一中队前往潭口阻击敌人,打响了琼崖抗日第一枪。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
冯白驹在此指挥三大攻势
1946年2月14日,国民党46军公然违背“双十协定”,向白沙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琼崖内战全面爆发。1947年,冯白驹领导的中共琼崖特委开辟五指山革命根据地,作为坚持琼岛斗争的巩固后方和战略基地。
资料图:定安母瑞山《红旗不倒》雕塑
五指山根据地的建立,使白沙、保亭、乐东等原有根据地连成一片,使中共琼崖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军队有了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后方基地。
在琼崖革命23年武装斗争中,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是最后一块根据地。位于五指山北部的毛阳镇毛贵村,曾是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琼崖区党委等机关的驻扎地。当年,就是在这里,冯白驹带领琼崖党政军相关负责人运筹帷幄,发动和指挥了秋季、春季、夏季三大攻势,接应配合解放军渡海作战,最终迎来了海南解放。
如今,毛贵村仍保留着琼崖纵队司令部、琼崖纵队总医院、琼崖纵队纺织厂、琼崖纵队服装厂、琼崖纵队报社、琼崖纵队军械厂、琼崖纵队军工局等遗址。对于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冯白驹曾这样评价:“五指山根据地的最大作用在于战略上保证了海南解放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