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海南省博物馆文物从哪来?
海南日报 刘晓惠 薛冬凌 2023-05-22 11:08

  “中国最后一个省级博物馆在海南开馆……”2008年11月15日,新华社一则消息记录了海南省博物馆的落地。若以人的年龄计算方式来看,彼时,省博物馆的周岁虽为0,但虚岁已有24。

  因为早在1984年,“海南省博物馆”已开始筹建,当时文物库房一穷二白,文物从哪里来?征集是重要的途径。考古部门移交、社会人士捐赠、广泛的社会征集……历经几代博物馆工作者的奋斗,在多方的支持配合和民间收藏家的热心捐赠下,历经39载,省博物馆共征集到藏品1万余件/套,占目前该馆总藏品数量的近三分之一,极大丰富完善了馆藏结构及藏品类别,为海南文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

  5月18日,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在海南省博物馆开馆15周年之际,“天涯觅珍——海南省博物馆征集成果展”开展,展现海南省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历程和成果,让观众了解文物的来路,唤起文物保护意识。

  海南省博物馆开馆初期三件镇馆之宝之一——唐三彩马。资料图

  瓷器出土 征集“有料”

  1984年8月,“海南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在海口成立。办公室成立之初,便高度重视藏品征集工作,省博物馆老一代文博工作者以保护祖国珍贵文物、传承文化遗产为己任,从机构设置、方针政策、指导思想、队伍建设、业务拓展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陶罐,完好75件、残缺17件;瓷器,完好3件、残缺13件……”展览墙上,影印着一张文物出土记录表,褪色的字迹、泛黄的纸张,将观众的思绪带到28年前的那个夏天。

  1995年5月,海南村民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食品厂地基、儋州市中和镇七里村地基、儋州市光村镇榕妙水村耕地、海口市长流镇富教村石坊等地,分别挖掘出一批古代陶瓷器。

  省博物馆工作人员收到消息,第一时间赶赴昌江、儋州等地征集这批出土的古代陶瓷器,共征集到陶罐92件套、瓷器16件套。这一批古代陶瓷器,为研究海南制陶业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价值。

  1995年,对于省博物馆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批古代陶瓷器的出土,开启了该馆文物征集工作的篇章。1995年至2004年,海南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共通过征购、捐赠、移交等途径,征集包括黎族民族民俗文物、革命文物、著名书法家书法作品、法院移交没收文物等藏品共1146件套。

  2008年11月15日,海南省博物馆正式开馆,当时,馆藏各类文物已达1万多件。开馆之后,文物征集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截至2012年,海南省博物馆通过征集、购买等途径,征集到历史文物、海南民族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等各类文物及藏品933件/套;接收国家文物局无偿划拨文物1213件/套;接收移交水下考古出水文物一万余件;接收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移交文物500余件/套。馆藏文物不断积累,填补了海南馆藏系列的空缺。

  精品荟萃 蓬荜生辉

  2008年10月11日,在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与海南省博物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协议,将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所藏越王亓北古剑、唐三彩马、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移交海南省博物馆长期借藏。这3件文物的到来,瞬间使省博物馆有了蓬荜生辉的气象,成为开馆初期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

  省博开馆初期三件镇馆之宝之一——越王亓北古剑。资料图

  在本次展览上,“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被摆放在显眼位置,记者端详,只见剑上有错金纹饰,剑格正、背两面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左右两边对称分布,“戊(越)王亓北古,自乍(作)元用之”;圆形剑首环列错金鸟虫书铭文12字“台戊(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佥(剑)”。

  据了解,亓北古为越王勾践之孙,“越王亓北古剑”又称“盲姑剑”,是战国时期所铸剑的珍品,距今已有2400年。

  另一件馆藏之宝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是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中的精品,其造型是受唐代波斯金银器风格影响演变而来。其通高40厘米,足径约10厘米,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看起来很像青白玉。壶口盛开着四瓣花图案,象征凤冠,在颈部的下部和腹部,分别装饰了几道凸弦纹和凹弦纹。

  省博开馆初期三件镇馆之宝之一——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除了这3件镇馆文物,2008年至2012年,国家文物局还将一批古代历史文物以及从海外追索回国、相关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留存的1213件珍贵文物及文物标本,相继无偿划拨省博物馆收藏,这批划拨文物以陶瓷器为主,囊括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

  其中包括此次展览展出的从丹麦追索回流的元代灰陶象尊。象尊长鼻卷曲,鼻孔向上微翘;象背平直,有椭圆形口及提梁盖;四肢粗壮,象身上绑缚有几条革带,整体造型富有凝重感,线条流畅,形象逼真。

  当时,和元代灰陶象尊一起从丹麦追回的还有元代灰陶牛尊,这两件文物是我国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文物追索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对于抢救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维护国家文化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两件尊底部有“寄寄老人”的题款,他是一位宋末元初知名的工艺大师,尤以制作砚台出名,这两件陶塑,就是目前发现的他仅存的作品。

  说到省博物馆的文物,不得不提起“华光礁I号”沉船。2009年7月,海南省博物馆从国家博物馆阳江水下考古与培训基地,接收了包括“华光礁I号”沉船船体构件在内的一万余件西沙出水文物。这批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碗、盘、碟、瓶、壶、盒、盖、罐、钵等,此外还有铜镜残片、铁器等。大部分为我国东南地区民窑生产的外销瓷产品,时代为南宋中晚期,距今800余年。

  “天涯觅珍——海南省博物馆征集成果展”上的海南民间实木家具。海南日报记者张茂摄

  红色记忆 传承文脉

  有了前期征集工作的良好基础,2013年以来,海南省博物馆不仅在场馆建设、藏品征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工作上得到蓬勃发展,还积极投身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解放公园改造提升等重要文博项目,在展品征集上持续释放省级博物馆的影响力。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2015年,我省启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建设项目。海南省博物馆积极投身南海博物馆筹备建设,抽调业务人员加入南海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参与文物信息搜集和调研,通过捐赠、移交、征购等方式,收集了多件海洋生物标本、海洋出水陶瓷器、出水钱币、金银器等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物。

  在众多的征集的文物藏品中,有一个特殊的类别——革命文物。

  抗战时期的女兵军服、烈士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海南岛战役的工作笔记、刻着党徽的枪头……这些革命文物并非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而是有着革命历史见证意义和实证价值的珍贵文物。红色血脉的延续,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的口口相传,更要靠一个个革命实物来佐证。

  “猛虎变蛟龙”,在展览现场,记者被一张题词所吸引,除了这5个大字,题词上还以苍劲有力的字体写了“纪念解放海南岛七十二周年百岁老战士郑需凡2022.6.9”。

  这是在2022年,海南岛解放72周年之际,当时,已百岁高龄时任解放海南岛战役第四十军侦察科长郑需凡应邀,在病中为省博物馆题词“猛虎变蛟龙”,为博物馆增加了一件珍贵革命物件。

  今年4月21日,曾经驰骋疆场的郑需凡逝世,这件文物的展出,表达博物馆对老将军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凝聚了博物馆对39年来,支持过文物征集工作的所有人的诚挚谢意。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海南省博物馆馆长苏启雅表示,藏品征集工作是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此次展览系统梳理和活化利用海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资源,让观众了解藏品从何而来、如何而来,进而达到宣传文物保护和“让文物活起来”的目的。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天涯社区微博
    微博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