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海南黎族先民从大自然中取材,逐渐发展成独具特色的黎族医药文化,这不仅是黎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公布海南省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名单,海南医科大学黎医药产业学院入选,这标志着该校在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推动黎族医药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了解,在此前开设见习课的基础上,海南医科大学计划于今年秋季学期在中医学本科(定向班)开设黎医药课程。
海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研究生第二导师符致坚(左一)进行黎医适宜新技术——藤灸疗法教学。受访者供图
搭建平台、汇编专著
传承“无字黎医”
近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位于海南医科大学综合楼的海南黎医药文化馆,里面有序摆放着60多种黎医药标本和诊疗器械,智慧屏幕上正展示黎医药图片及文字介绍、黎医药常见诊疗器械、黎医药文物、黎医药诊疗规范视频等。
“黎族有语言无文字。过去,黎医、黎药在本地的传承全靠口口相传。”海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黎医药产业学院院长宫爱民表示,保护传承黎族医药迫在眉睫。近年来,该校一直在积极行动。
“近年来,我们学校建设黎医药文化馆,推动成立黎族医药研究院、黎医药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资源和平台搭建黎族医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阵地,助力黎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宫爱民介绍,此外,海南医科大学还组织师生深入海南的黎村调研黎医、黎药相关情况,整理出版《黎医基础理论研究》《黎医诊断概论》等系列专著,建设黎药标本室、黎医药展览馆用于实践教学,构建黎药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其中,“热带病中医药诊疗概论”和“黎药学概论”等被纳入海南医科大学公共选修课。
《黎药学概论》书影。资料图
“我们不仅在学校里学习黎医药知识,还深入黎村学习。”海南医科大学中医专业大五学生符艺乐说。他是东方市黎族人,近年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黎族医药调研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进深山采黎药,一共认识了一百余种黎药。”符艺乐说,他还曾在东方市中医院黎医特色门诊实习,跟随黎族医药技艺传承人学习。经过深入学习,他如今已熟练掌握黎族藤灸传统医药技艺和黎药木棉胆膏熬制及治疗技艺,去年被评为东方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同时,海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还聘请我省部分黎族医药传承人作为第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增设黎族医药研究方向,积极培养掌握黎族医药关键技术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同时为黎族医药传承人提升科研创新水平提供机会和平台。
海南医科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研二学生王喆来自陕西。她对黎医药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加黎医药学相关创业项目,用黎医药制作了独具特色的手串、香牌等。
“这是我用十多种黎药制作而成的,不仅散发着独特的黎药芳香,还有驱蚊、驱虫及解郁等功效。”王喆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一条她用黎药制作的五行香珠手串。
胆木是一种常见的黎药材。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若龙摄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发展“有形黎医”
据了解,在此前开设见习课的基础上,海南医科大学计划于今年秋季学期在中医学本科(定向班)开设黎医药课程。“该定向班全部面向海南招生,学生毕业后都要留在海南工作,他们学习黎医药知识和技能的意义重大。”宫爱民表示,海南医科大学将以黎医药产业学院获批为契机,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开展“无字黎医药”教学,师资从何而来?据介绍,在依托本校资深老中医及基层老黎医资源的基础上,海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十分注重对青年师资力量的培养。徐佳悦、弓明燕等一批年轻博士入职该校后,一直十分关注黎医药的研究。除了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外,她们还经常深入保亭、白沙、东方等地的黎村寻黎药、访黎医。如今,她们已经能听懂一些黎语。目前,该校多名教师满怀着对黎医药文化的热情,正积极为下学期定向班的黎医药基础课程做准备。
海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师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如何让“无字黎医药”变为“有形黎医药”?除了在学校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外,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机会也很重要。据了解,海南医科大学黎医药产业学院将紧密围绕《海南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与企业共同打造集实践教学、科研创新、生产实习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
推动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加快黎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是海南医科大学黎医药产业学院的另一重大使命。宫爱民举例道,前期研究发现,黎药海南金边蚂蟥(菲牛蛭)对治疗颈动脉斑块等血栓性疾病有疗效。在继续开展菲牛蛭相关医疗技术标准制定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的同时,该校黎医药产业学院将积极推动“黎医药菲牛蛭产学研示范项目”(设立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建设,预计今年3月可完成建设改造,5月可开展菲牛蛭活体外用的诊疗。
“海南医科大学黎医药产业学院将不断推动黎族医药产业发展,让黎医、黎药成为海南走向世界的新名片。”宫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