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迎来了小暑节气。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是十分热。小暑正值初伏前后,“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故有“热在三伏”之说,而“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初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与季节相对应,肝属木应春、心属火应夏、肺属金应秋、肾属水应冬,脾属土应长夏。《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这里的六月为农历,此时气候炎热,雨水增多,天气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故脾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通应所以,在整个长夏的养生中要注重对脾脏的特别养护。
那么,夏季养生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钟军华这样建议:
一、疾病防治
1、防中暑
小暑之后,盛夏酷热降临,人们很容易中暑,健康避暑是小暑节气养生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避免身体中暑,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出门最好打伞、戴帽子,避免长时间强烈日照。同时多喝凉白开,出汗过多时,可以在水中加少量食盐,以维持体液中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防消化道疾病
天气炎热喜冷饮,加之食物易变质,是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等胃肠疾病的高发期。预防肠胃疾病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还要喝开水,少吃冷饮。
3、防胃肠型感冒
胃肠型感冒通常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胃肠型感冒与呼吸道感冒有所区别,胃肠型感冒有胃肠道症状,同时多伴有湿邪,舌苔常出现厚腻苔,因此胃肠型感冒时服用普通的感冒药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会出现加重的情况。胃肠型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是藿香正气制剂等。
二、运动调养
1、小暑节气适宜快走
快走是速度介于跑步和散步之间的一种运动方式。由于运动方式简单,没有意外伤害等原因,深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欢迎,尤其适合老年人参与。快走的运动量适中,技术要求低,没有器械限制,对增强腿部肌肉和提高心肺功能有很好的作用,夏季早晨和太阳下山后的傍晚,都是健走的好时间,尤其是傍晚,既可以帮助消化,又可纳凉。
2、小暑节气适宜做健美操
在炎热的夏季想要来一场挥汗如雨的运动,健美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设备,只要有音乐或者健身视频即可。夏季跳健美操可以取得不错的减肥效果、提高心肺功能、缓解精神压力。
三、饮食调养
小暑季节的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吃辣腻的东西。例如,绿豆百合粥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消暑止渴、降胆固醇、清心安神、止咳的效果。南瓜绿豆汤也有清暑解毒、生津益气的效果。蔬菜应该多吃绿叶蔬菜、苦瓜、甜瓜、南瓜、黄瓜等,水果最好是西瓜。
四、养生妙招推荐:三伏贴——冬病夏治
三伏贴:三伏天时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亦最旺,当腠理开泄,经络腧穴更为敏感,贴药更容易渗透皮肤,天地阳气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补充体内阳气以扶正祛邪,是防病治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三伏天做艾灸。“三伏贴”的适应症主要是阳气不足,寒性疾病,怕冷、怕风,喜热饮,受寒后症状加重。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3、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老寒腿等。
4、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
5、特殊人群:体虚容易感冒、免疫力低下、体质虚弱、容易过敏、平常虚弱多病,体质偏寒的人群。
五、养生药膳——荷叶翠衣饮
功效:清热利尿,生津解渴
食材:鲜荷叶一张,白扁豆30克,西瓜翠衣(即西瓜皮去掉红瓤和绿皮的部分)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