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新华社发布文章《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绘就教育优质均衡新图景》,聚焦吉阳区集团化教学的创新改革,全文如下:
近年来,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战略目标,通过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探索出一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薄弱学校发展的创新路径。截至2025年全区已形成11个教育集团覆盖33所公办中小学,惠及师生2.5万余人,构建起“紧密型+联盟型”双轨并行的教育新生态。
↑三亚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2025年迎新特色课程展示汇报演出。
机制创新引领发展格局
吉阳区首创“1+1+N”分层帮扶模式,将优质校与薄弱校深度绑定。通过法定代表人兼任、管理团队派驻、教师统筹调配等创新机制,实现核心校与成员校的深度融合。三亚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王迎春说:“我们在2023年试点实施的紧密型教育集团管理改革中,通过‘一长多校’模式,向红庄、罗蓬两所偏远学校输送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使两校学生学业表现达标比例从不足30%跃升至85%以上。”这种“输血+造血”的帮扶机制,成功打破城乡校际壁垒。
多维赋能提升教育质量
集团化办学成效在监测反馈数据中得以印证:近三年,四、八年级学生德育、科学等多个学科平均成绩均超出省均线;三年来教师获市级以上奖项超3000人次,培育出“种子教育”“和美教育”等特色课程品牌。各集团通过“研训一体化”“名师工作室”等载体,建立跨校教研共同体,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其中,市二小教育集团创新“三团队分治”管理模式,实现教学管理效能倍增。
特色发展 培养教育品牌
吉阳区坚持“一校一品”发展策略,打造出多元特色教育矩阵。丹州小学的“小白鹭”美育课程、南新小学的足球特色教育、海师附属三亚学校的民族教育等品牌项目,不仅丰富课后服务内涵,更形成独特文化标识。在“双减”背景下,各集团开发出200余个特色项目,惠及1.8万名学生,不断夯实“全面发展”基石。
制度保障夯实改革根基
通过建立“四位一体”保障体系,吉阳区为教育改革保驾护航。编办、财政等多部门联动解决师资调配难题,年度预算中单列集团化办学专项资金,近三年累计投入超2000万元。创新实施的“区管校聘”制度,实现教师编制动态管理,2025年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29%,有效激活教师队伍活力。
站在新起点,吉阳区正着力破解教师编制动态调整、专项经费长效保障等改革深水区难题。吉阳区教育局局长陈小鹤表示,我们将通过构建“核心校孵化—成员校成长—新集团裂变”的发展闭环,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这场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的教育变革不仅重塑了吉阳区教育生态,更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培育具有“健康阳光、好学上进”特质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