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屯昌中学:“宝藏课程”为课堂添彩
海南日报 曾毓慧 2024-04-02 15:09

  新奇、有趣的校本课程,被许多学生称为“宝藏课程”。屯昌中学近年来开设了许多有新意、出新彩的校本课程,同时挖掘“寻常见”课程中的新奇元素,让校园生活更加充满活力。

  麻绳编织“变废为宝”

  大多数人看到矿泉水瓶、快餐盒等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都会随手丢进垃圾桶。这些废弃物,在屯昌中学麻绳编织校本课堂上却能“变废为宝”。

  “先在瓶口内壁粘贴一圈麻绳,再在瓶口绕上一圈花边,每段麻绳的线头都要打上热熔胶进行固定,这样能防止麻绳散开……”近日,该校美术教师许程钊通过一个易拉罐,向学生示范笔筒制作的单线缠绕法。每名学生的课桌上,都摆着麻绳、尖嘴钳、热熔胶枪、剪刀、美工刀、圆规及尺子等工具。精心制作出一个精美又实用的笔筒后,学生何慧雯高兴地说:“这有点像升级版的‘变废为宝’手工课。”

  学生麻绳编织作品。通讯员林小丹摄

  学生张庆淳按照许程钊的讲解,先在硬纸片上画出几条鱼的形状,再剪出数段麻绳作为鱼鳞,然后将一段麻绳打散制成鱼尾与鱼鳍,最后再将小黑豆当作鱼眼。简单操作下来,一件活灵活现的小鱼儿挂件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两年前,许程钊在开设这门校本课程前,着实费了不少心思。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都掌握了笔筒、水果篮、抽纸盒、挂件等多种物品的创意编织方法。“麻绳编织校本课程的耗材多是人们眼中的废弃物,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激发学生‘变废为宝’的无限创意,鼓励与引导学生把生态环保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上。”许程钊告诉记者。

  古法扎染秀出新花样

  古人如何给服饰上色,秀出新花样?不妨一起去屯昌中学扎染课堂看看吧。

  “扎染很神奇。”一番忙碌后,该校学生陈亦菲捆扎后的布料经染色剂浸染后,几分钟内就出现了形似麻花、同心圆、水波纹等图案,尽显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

  学生展示古法扎染作品。通讯员林小丹摄

  “扎染课的内容主要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扎染校本课程授课教师冯璐介绍,扎染也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古代民间一项独特的传统工艺。创作者应先在脑海里构思图案,再用橡皮筋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浸渗染色。其中的奇妙之处在于捆扎折叠处不易上色,而未扎结处容易着色,在视觉上就会形成变化多端的色彩效果。

  “老师,为什么扎染后,有些色调不太均匀?”学生曾菁菁对此有点不解。“要尽可能扎得紧一点,浸泡染色需要15—20分钟。”冯璐告诉曾菁菁,古代,人们会用茜草、红花、苏木、栀子、槐米、蓝草等植物的根、茎、叶、皮里的汁液进行染色,经氧化后再晾晒,这样色调才能较为稳定,几乎不会脱色。想让布料图案更丰富,除了要学会捆扎,还要运用纱、线、绳对布料进行缝、缀等后期加工。

  “寻常见”课程出新彩

  麻绳编织、古法扎染等新奇校本课程颇受学生青睐。那么,“寻常见”的校本课程,如何授课才更有趣呢?

  “学陶艺,可以让学生找回儿时捏泥巴的童趣,也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传承传统文化,学会塑造美。”该校陶艺课教师王琦说。近日,他为学生讲解泥条盘筑法这个古老的制陶方法,引导学生收获了陶艺课程的“初体验”。只见符诗涵等学生先将泥料搓成长条,再螺旋式由下往上盘筑成型。他们不时用小木片将接缝处的泥抹平。半节课时间,一个略显粗糙的陶罐泥坯就能制成。木刮片、修坯刀……通过10余种大小不一的工具,学生们继续在半干的泥坯上雕刻出各种纹样。

  为了让陶艺课更“接地气”,王琦还会带领学生到郊外挖土、筛泥,将部分成品放进高温电窑烧制成型。有时,他还会让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露天烧陶,体验古人制陶的艰辛与乐趣。

  屯昌中学曾获评为“海南省美育示范学校”。该校教研中心教师程兰英介绍,截至目前,该校已开设麻绳编织、扎染、书法、陶艺及茶艺等30余门校本课程。这些“宝藏课程”让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多彩。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