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归仓海南:让储备粮回“家” 重拾粮食安全本真
海南开放大学 蒲喜雄 2025-09-26 18:57

  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海南因地理区位特殊,长期依赖吉林、山东等省份实施异地储备,这一模式在早期交通不便、本地仓储能力有限的背景下确有现实合理性。可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提速与极端天气频发,异地储备与粮食安全本意相悖的问题日益凸显。推动储备粮“归巢”海南本地,已成为守护粮食安全本真、适配区域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粮食储备意义与作用深度解析

  粮食储备是应对风险的“缓冲器”和调节市场的“平衡阀”,在保障供应、稳定物价、应急救灾、支撑产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保障粮食持续供应,筑牢民生“安全底线”

  粮食储备最基础的意义,在于破解粮食生产“季节性”与消费“常年性”的矛盾,确保无论丰歉年份,都能为民众提供持续稳定的粮食供应,守住“不饿肚子”的民生底线。我国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存在“夏收、秋收”两季集中产出,而消费需求却贯穿全年的特点。通过粮食储备,将丰收年份的余粮储存起来,在淡季或歉收年份投放市场,可有效填补供应缺口。我国每年通过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的轮换调度,可保障全国近1.4亿吨的粮食应急供应能力,相当于全国居民3个月的口粮消费量。对于海南这类粮食自给率较低的地区,储备粮无疑是民生保障的“定海神针”。尤其是随着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步伐不断加快,粮食储备的战略意义更为突出。本地储备体系的完善,能避免因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或供应链中断影响自贸港建设进程,为自贸港打造“安全、稳定、自主”的粮食供应环境。

  (二)稳定粮食市场价格,抑制波动“双刃剑”

  粮食储备的重要作用是通过“逆向调节”平抑市场价格,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造成双重伤害。例如2024年我国夏粮丰收,小麦市场价格一度跌至每斤1.05元,低于生产成本线,中央迅速启动储备粮收购,累计收购1200万吨左右,推动市场价格回升至每斤1.15元的合理区间,保障了种粮农民收益。反之,当粮食减产、市场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时,政府通过投放储备粮增加市场供应,抑制价格过快上涨。2023年海南因台风灾害导致本地稻谷减产15%,大米价格短期内从每斤2.8元涨至3.5元,海南通过投放一定量的省级储备粮,仅用1周时间便将价格拉回3.0元以内,有效缓解了居民生活成本压力。

  (三)应对突发风险挑战,充当应急“救命锦囊”

  从国内来看,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每年因洪涝、台风、干旱等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超1000万吨,而储备粮能在灾害发生后迅速调拨至灾区,解决受灾群众“吃饭问题”。2023年河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大量农田被淹,群众急需粮食支援,中央与河南紧急调拨一定量的中央、地方储备粮,实现“灾后24小时内粮食进村入户”,未出现一起因缺粮引发的社会问题;从国际来看,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国际小麦价格暴涨,我国凭借充足的中央储备粮规模,不仅保障了国内粮食供应稳定,还向周边国家援助粮食,彰显了大国担当。

  二、海南粮食储备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受历史遗留问题、地理条件限制与机制衔接短板影响,海南仍有一定数量的粮食实施跨省异地储备,成为海南自贸港粮食安全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一)应急响应“卡脖子”:海峡梗阻与时效滞后的双重困境

  从调运中断风险来看,琼州海峡是异地储备粮进入海南的唯一通道,每年台风、大雾等天气导致海峡停航天数平均达30天以上。2024年台风“泰利”期间,海峡停航48小时,1.2万吨异地储备粮无法及时调运,若当时本地储备未形成支撑,文昌、万宁等重灾区将面临“断粮”风险;从响应时效来看,异地储备“跨省调拨—港口转运—岛内分拨”全流程至少需要48小时,无法满足应急场景下“即时供应”需求——若出现跨省交通管制,异地储备粮甚至可能出现“数周无法到位”极端情况,直接冲击粮食安全底线。

  (二)监管效能“存盲区”:历史乱象与现存漏洞交织

  尽管当前海南已建立“远程监控+实地核查+第三方审计”的监管体系,但历史上的监管失控问题留下的隐患尚未完全根除。虽然海南已建立“异地储备库点合格名录”,但“季度远程监控”仅能覆盖温湿度等基础数据,无法实时核查粮食实际数量与质量;此外,跨省监管协同机制尚未健全——海南与省外粮食监管部门缺乏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对代储企业的违规行为监管威慑力仍显不足。

  (三)成本管控“算错账”:显性支出与隐性损耗的双重浪费

  显性调运成本的压力尤为突出。异地储备粮从省外库点到海南终端的综合成本包括运输费、港口装卸费、仓储中转费等,每吨高达680元,较本地储备高40%以上。更值得重视的是,这种成本仍在持续上涨;隐性损耗的浪费同样不容忽视。异地储备粮“跨省长途运输+多次中转”过程中,粮食损耗率达1.2%,较本地储备高0.8个百分点;部分代储企业为降低自身成本,未按标准实施绿色储粮技术,导致粮食储存品质下降,最终只能降价处理,造成经济损失。

  三、归仓海南,让储备粮回“家”策略与措施建议

  (一)硬件攻坚:构建“临港集群+全域覆盖”的仓储网络,筑牢“归仓”根基

  1.加速临港核心库群建设,打造储备“压舱石”

  以洋浦为核心的临港粮库集群是储备粮“归仓”关键枢纽。当前已开工的省级10万吨粮食储备库项目需加快推进力度,确保竣工后形成全省临港储备集群。同时,需同步推进海口、三亚、琼海等地省级储备库项目,确保2026年全部建成后,全省本地仓容突破80万吨,从物理空间上满足储备粮“应储尽储”。

  2.补齐市县仓容短板,实现“全域无死角”

  针对几个偏远市县仍依赖成品粮代储的现状,实施“小库点、全覆盖”工程:确保2026年前完成五指山、保亭、白沙等市县小型储备库建设,每个库点配置不少于5000吨成品粮仓容,并配套简易加工设备,确保极端情况下“市县能自供”。对儋州、东方等粮食加工产业集中区域,鼓励企业建设“储备+加工”一体化仓房,通过财政补贴覆盖30%建设成本,应急响应效率大大提升。

  3.配套应急物流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

  依托《海南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红利,推进洋浦港、马村港接入铁路支线,实现“港口—库点”无缝衔接,在岛内构建“1小时核心城区、3小时市县城区、6小时乡镇村组”应急供应圈。同时,借鉴琼州海峡“智慧海峡”建设经验,开发储备粮调运调度平台,实时监控粮食库存与运输状态,彻底解决异地储备“调运看不见、到库没把握”的问题。

  (二)制度护航:建立“全程可控+权责清晰”的监管机制,守住“储粮”底线

  1.完善法治化管理框架,明确“归仓”规则

  以《海南省地方粮食储备管理办法》为核心,细化“本地储备优先”实施细则:明确跨省异地代储比例2027年前降至15%以下,且仅限小麦、玉米等非本地主产粮;建立异地储备“负面清单”,将台风季、大雾季等海峡通航高危期储备粮全部转为本地储存。对承储企业实行“资质终身追责制”,一旦出现“转圈粮”“以陈充新”等问题,立即收回储备计划并列入行业黑名单,3年内不得参与储备业务。

  2.构建“智能+协同”监管体系,消除“监管死角”

  在技术层面,所有新建库点必须标配智能粮情监测系统,接入省级粮食信息化平台,实现温湿度、水分含量等数据24小时实时上传——洋浦现有库点已通过该系统实现储备粮质量“一键溯源”,2024年质量达标率达100%。在机制层面,建立“粮食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联合监管机制:财政部门每季度核查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审计部门每年开展储备粮专项审计,农发行通过信贷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针对本地代储企业,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检查频次从半年1次提升至季度1次,检查覆盖面实现100%。

  3.创新轮换机制,保障“储粮常新”

  原粮储备以静态轮换为主,严格按“稻谷3年、小麦5年”的年限标准执行,轮换计划提前3个月公示;成品粮实行自主轮换,允许承储企业在最低库存量要求下灵活调整轮换频率,但需通过交易平台全程留痕备查。建立“轮换预警机制”,当市场价格波动超过10%时,由政府启动定向轮换,避免企业因逐利延迟轮换导致粮食变质。

  (三)技术赋能:推广“绿色+智能”储粮模式,破解“成本困局”

  1.规模化应用绿色储粮技术,降低“隐性损耗”

  推广中粮科工“六面主动控温”技术,该技术每吨粮食年能耗不高于15千瓦时,损耗率可下降30%,目前已在洋浦库点试点应用,效果显著。设立绿色储粮专项补贴,对采用气调储粮、低温储粮等技术的企业,每年给予定量补贴,覆盖技术应用成本。推动全省储备库点完成绿色技术改造,较大降低整体储粮损耗率。

  2.推动“储加一体化”融合,提升“附加值”

  以储备粮为原料带动加工产业发展,实现“储粮增值”。支持企业依托储备资源扩大加工规模,开发高端面粉、精炼植物油等产品,通过“储备轮换+加工销售”模式,将储备粮轮换差价转化为加工利润。

  3.借力自贸港政策,降低“粮源成本”

  依托洋浦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开展“保税储备+加工”试点:对进口小麦、玉米等实行保税储存,加工后内销可享受关税递延优惠。同时,利用“中国洋浦港”国际船舶登记政策,开辟东南亚粮源直采航线,减少中间环节,

  (四)生态重构:打造“多元粮源+产业协同”的保障体系,稳固“归仓”长效

  1.构建“省内自给+省外直采+国际补充”多元粮源

  在省内,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稻谷产能,不断提升稻谷自给率,减少对外依赖。在省外,与湖南、江西等主产区建立“订单农业+储备基地”合作,签订5年以上长期供货协议,锁定粮源价格,避免市场波动冲击;在国际,借助RCEP协定,扩大与泰国、越南的大米进口合作,形成“内外互补”的粮源格局。

  2.强化“企业储备+政府储备”协同,拓宽“储备厚度”

  落实《海南省地方粮食储备管理办法》要求,扩大企业社会责任储备规模,对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按产值的3%核定储备任务,给予每吨每年定量补贴,形成“政府托底、企业补充”双层储备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商业库存动态调节机制,在市场供过于求时增储,供不应求时释储,减轻政府储备压力。

  3.完善“四级应急网络”,提升“响应能力”

  升级省、市县、乡镇、村组四级应急供应网络,每个市县建设1个应急保障中心,配备专用运输车辆和装卸设备。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每年台风季前组织跨市县储备粮调拨演练。同时,建立粮食安全监测预警平台,整合气象、市场、产能等数据,提前15天预判供应风险,为储备调度提供决策支撑。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