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双节”玩转海南不重样!沿环热旅游公路开启非遗与秘境之旅

  中秋国庆假期临近,海南藏着哪些新鲜玩法?9月17日至19日,20余位媒体记者跟随由海南省旅文厅主办的2025年“发现海南大不同”全媒体采风第二期活动,沿着海南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下称“环热旅游公路”)西段沉浸式开启了一场“雨林拾趣非遗寻踪”之旅。

  从白沙的茶香氤氲到昌江的陶土芬芳,从东方的溶洞秘境到湖上泛舟,这条蜿蜒在热带雨林间的旅游公路,宛如一条生态与文化交织的彩带,串起一个个令人惊喜的“宝藏”景点,让采风团连连赞叹:“一路皆景,处处欣喜!”

  茶香漫雨林:品“来自星星的茶”寻味非遗

  9月17日,车行至白沙陨石坑旅游度假区,车窗仿佛成了画框——万亩茶园顺着山势起伏,像一块被晨露浸润的绿毯,从山脚下一直铺向云雾深处。采风团的第一站,便落在了这片绿意中的五里路茶韵共享农庄。因距陨石坑撞击点仅2.5公里,不少人会特地来到此处品一口“来自星星的茶”。而藏在茶香里的,还有白沙非遗的密码。

  2025年“发现海南大不同”全媒体采风第二期活动走进白沙五里路茶韵共享农庄。记者吴兴财摄

  推开农庄大门,黎族大白茶的清爽香气便裹着雨林特有的湿润扑面而来,那股带着草木气息的甜香,瞬间驱散了路途的疲惫。采风团成员围坐在观景台的木桌旁,面前的白瓷杯里,白茶汤色清亮、绿茶鲜爽回甘、红茶醇厚绵长。

  白沙五里路茶韵共享农庄。记者吴兴财摄

  慢品细尝间,非遗黎族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符小芳端着茶盘走来,指尖捻着一片晒干的茶叶,轻声讲述起黎族白茶的故事:“从前黎族先民种茶,靠的是山泉水灌溉、自然日晒,这手艺传了一代又一代,现在我们不仅要守住味道,还要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好。”

  冲泡白沙绿茶。记者吴兴财摄

  白沙五里路茶韵共享农庄。记者吴兴财摄

  2025年“发现海南大不同”全媒体采风第二期活动走进白沙五里路茶韵共享农庄。记者吴兴财摄

  话语间,茶香与故事交织,采风团成员真切感受到一片片茶叶里承载的厚重文化。五里路茶韵共享农庄副总经理王兴龙透露,为了迎接中秋国庆假期,农庄早已备好“文化大餐”,带游客沉浸感受雨林茶文化:“国韵茶香·专属茶饼压制体验”中,游客可以亲手将茶叶压成印着吉祥纹样的茶饼,把雨林味道带回家;“自然之灵·蝴蝶科普与相框制作体验”里,孩子们能观察蝴蝶标本,动手定格雨林生机;到了夜晚,“秋风送爽露营茶话会”将在茶园间开启,就着月光品茗聊天,满是惬意。

  2025年“发现海南大不同”全媒体采风第二期活动走进环热旅游公路首个服务驿站白沙大院。记者吴兴财摄

  品罢清茶,采风团来到毗邻万亩茶园的白沙大院。这里也是环热旅游公路首个服务驿站。凭借其迷人的田园风光与深厚的黎族文化,该驿站自7月份试运营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成为环热旅游公路沿线新的打卡点。

  环热旅游公路首个服务驿站白沙大院园景。记者吴兴财摄

  “国庆期间将正式开业,这座集吃、住、玩、游于一体的驿站,104套特色客房涵盖黎族风情、现代极简等多种风格,禅意茶室、摩旅休憩、茶事体验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白沙大院总经理陈冠强介绍,“这里不仅是歇脚点,更是一场沉浸式热带雨林文化体验的起点。”

  环热旅游公路首个服务驿站白沙大院航拍。记者吴兴财摄

  酒店房型图。记者吴兴财摄

  黎韵绕指尖:千年制陶与船型屋的时光故事

  9月18日清晨,晨雾还未褪去,九架岭观景台已被云海包裹。云雾像轻纱漫过黛色山脊,远处村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快拍!这画面太绝了!”“每一帧都是壁纸!”采风团的惊叹声混着快门声,打破了山间的静谧。

  2025年“发现海南大不同”全媒体采风第二期活动走进昌江保突村制陶馆非遗工坊解锁新玩法。记者吴兴财摄

  待雾色渐淡,采风团已抵达昌江保突村制陶馆非遗工坊。刚进门,一股湿润的陶土气息便扑面而来,昌江保突村制陶馆非遗工坊负责人李名众手里捏着一段泥条,向大家展示:“黎族制陶不靠转轮,全凭双手盘筑,泥条要匀,力道要稳,差一点都不行。”

  村民在制作黎陶。记者吴兴财摄

  村民在制作黎陶。记者吴兴财摄

  他指着展台上的陶罐介绍,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海南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泥条盘筑法”制陶工艺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已流传千年。

  黎陶。记者吴兴财摄

  听着介绍,采风团成员早已按捺不住好奇心,纷纷围到工作台前尝试。有人小心翼翼地把泥条往上叠,刚立起半尺高的陶坯就“塌了腰”;有人想把泥条捏得笔直,结果歪歪扭扭像根“麻花”,手上、衣服上沾了陶土也不在意,笑声在工坊里回荡,“看着简单,没想到这么难!这千年手艺,靠的真是耐心和匠心。”

  采风团记者们体验制作黎陶。记者吴兴财摄

  黎陶。记者吴兴财摄

  “工坊今年入选了国家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目前通过‘产学研旅’一体化模式,将陶器展览、制陶演示、民族歌舞表演融入研学游,每年接待研学游客约6万人次。”李名众发出邀请,“中秋国庆假期,欢迎大家来‘玩泥巴’做黎陶,亲手感受这份传承千年的黎族技艺。”

  东方白查村船形屋。记者吴兴财摄

  带着陶土的余温,采风团驱车前往东方白查村。一进村口,87间船型屋便映入眼帘:茅草铺就的屋顶像一艘艘倒扣的船,竹木搭建的骨架透着古朴,藏在茂密的雨林间,安静得仿佛能听见时光的回响。这里是海南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黎族传统聚落,被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如今,已被纳入“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申报范围。

  采风团记者拍摄打卡。记者吴兴财摄

  “这些船型屋不仅是房子,更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东方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文旅项目负责人宋书源指着船型屋介绍,屋顶的茅草要选耐腐的,竹木要经过特殊处理。

  东方白查村船形屋。记者吴兴财摄

  “目前白查村在进行保护性开发,现有白查驿站、研学基地、船型屋景区三大板块,未来将通过船型屋活态复原、非遗体验、剧本游等方式,让大家能‘走进’黎族文化里。”

  东方白查村船形屋室内场景复原。记者吴兴财摄

  秘境藏山水:雨林拾趣遇见喀斯特奇观

  9月19日,采风团走进东方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刚踏入景区,独特的热带雨林喀斯特地貌就让大家眼前一亮——青山上覆盖着茂密的雨林,岩石从树冠间探出,仿佛是自然亲手雕琢的艺术品。而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藏在山中的娥娘洞。

  娥娘洞内。记者吴兴财摄

  步入溶洞,凉意瞬间袭来,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在彩色灯光的映照下,呈现出梦幻般的色彩:“娥娘迎宾”的钟乳石形似少女,裙摆上的纹路清晰可见;“凤凰于飞”由两根对称的钟乳石组成,仿佛凤凰展开翅膀;“五彩钙田”则像层层叠叠的梯田,泛着晶莹的光泽。800米的游览路线上,一步一惊喜。

  “东方小桂林”。记者吴兴财摄

  洞外湖上泛舟,被誉为“东方小桂林”的湖光山色让采风团瞬间“入画”。湖水碧绿如翡翠,两岸奇峰罗列,游船缓缓行驶在碧波上,仿佛置身一幅巨大的立体山水画,让人流连忘返。

  “东方小桂林”。记者吴兴财摄

  “娥仙岭的特别,在于它的双重身份。”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负责人杨言卓介绍,这里拥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极为罕见的“热带雨林+喀斯特”复合地貌,两种地貌在长期自然演化中交融共生,形成了“林生石间、石映林中”的独特生态画卷。

  娥仙岭景区。记者吴兴财摄

  更让人惊喜的是,景区内还藏有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处热带雨林喀斯特瀑布,水流从喀斯特岩壁间倾泻而下,撞击雨林植被,形成独特的视听景观。“中秋国庆假期,诚挚邀请大家前来感受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魅力。”杨言卓说。

  娥仙岭。记者吴兴财摄

  当夜幕降临,娥仙岭山脚下的见山水民宿亮起了灯笼。新中式风格的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推开客房的窗,就能看见远处的青山轮廓;坐在庭院里,抬头便是漫天星辰,晚风带着雨林的草木香,让人瞬间卸下疲惫。

  “让身心沉浸在海南的‘大不同’里,这趟旅程太治愈了!”采风团成员感慨,“环热旅游公路,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条融合雨林生态、黎苗文化、非遗传承的宝藏旅游线。这个双节,海南等你来‘发现’!”

  采风团记者们在娥仙岭景区拍摄打卡。记者吴兴财摄

  接下来,“发现海南大不同”全媒体采风活动还将继续进行,以“穿山越海,精彩双环”为主题,采风团将深入挖掘海南“双环”旅游公路沿线更多特色旅游资源,为游客带来更多新鲜玩法。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