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的渔网变成灯具、掉落的树枝变身艺术装置,鱼干制作、渔民家宴备受欢迎……8月7日至10日,荣山寮护海行动季暨“来Dǔn寮”渔文化体验周在荣山寮村举办,通过“创新传承”与“协作共创”让渔业传统焕发新生。
荣山寮护海行动季暨“来Dǔn寮”渔文化体验“周渔家烟火·共享阿Bo”活动,游客受邀走进村民家中制作鱼干。记者谭琦摄
在活动中,渔民不再是单纯的技艺展示者,而是化身为导师,引领参与者深度互动。在织网活动中,渔民不仅讲述打渔故事,更手把手教导游客选用鱼线编织专属“渔网兜”,让古老技艺成为可参与的现代体验;船木工作坊则邀请游客挑选承载着海浪记忆的老船木,在渔民指导下亲手打磨、创作成独一无二的项链或钥匙扣,赋予“大海的馈赠”崭新的艺术生命。
市民游客参与荣山寮护海行动季暨“来Dǔn寮”渔文化体验周“渔具大挑战”活动。记者谭琦摄
荣山寮护海行动季暨“来Dǔn寮”渔文化体验周活动。记者谭琦摄
在环保艺术共创环节,艺术家与渔民组成“双导师”,共同指导参与者将废弃渔网、渔具等“海洋垃圾”改造为实用小物件或震撼的艺术装置。“从来没想过,这些看似没用的‘海洋垃圾’也能做成这么好看的灯罩。”7月9日,海口市民林女士专程到荣山寮,体验“渔具大挑战”活动,将渔民废弃的渔网制作成吊灯。“我们想让更多人了解海洋文化和这些渔具背后的故事。”艺术家萧愚认为,“海洋垃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艺术化的形式能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
荣山寮护海行动季暨“来Dǔn寮”渔文化体验周活动,市民游客制作的渔网吊灯。记者谭琦摄
此外,活动还举办“渔家烟火·共享阿Bo”活动,游客受邀走进村民家中,由本地阿姨教授腌鱼干秘诀并制作渔家晚宴,实现美食技艺的经济转化。“感受渔村生活,了解渔业知识,特别有趣!”海口五源河学校学生李易拿着自己做的腌鱼干,成就感十足。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此次活动将渔民协作、生态保护与文化创新融入产业链条,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为渔村振兴提供了“生态-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的“荣山寮实践”。
本次活动由西秀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海南智渔及荣山寮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同举办,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公益力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