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三亚东岸湿地公园里,绿意盎然,荷花与水草相映成趣。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到这里散步赏景,也引来不少鸟类在此栖息、觅食。
近日,三亚东岸湿地公园来了一位新“访客”——“世界上最小的鸭子”棉凫,这是三亚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棉凫,扩大了三亚鸟类的“朋友圈”,也印证着三亚优良的生态环境。
三亚首次记录到棉凫
棉凫是国内罕见的鸟类,目前在中国估计数量不超2000只,主要分布于四川中部至西南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南至云南南部、海南岛以及广东和广西等地区。作为国内珍稀鸟类,棉凫已被列入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名录,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如此稀有,加之体型较小,想要发现它们,并非易事。
这次发现棉凫的是有着10余年“打鸟”(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经验的三亚摄影师麦笃彬。4月21日,麦笃彬像往常一样,带着相机在东岸湿地公园湖畔“打鸟”。
“我这段时间基本上每天都去,一拍就是好几个小时。现在湿地公园水草长势很好,而且到了鸟类的繁殖季节,凭借多年的经验,想碰一下运气,看能否拍到珍稀物种。”麦笃彬说。
当天,麦笃彬看到湖面上有几只黑水鸡在觅食,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白点。带着好奇心,麦笃彬拿起相机拍了一张图片。放大一看,竟然是棉凫。
三亚首次记录到棉凫。麦笃彬摄
随后,麦笃彬迅速给相机安上800定焦镜头和支架,蹲守在湖畔“咔咔咔”拍了起来。“一下子把128G的内存卡都拍满了。这次能够在三亚拍到棉凫,非常难得。”麦笃彬兴奋地说。
此后,海南观鸟会记录中心负责人也证实就是棉凫,此次发现系三亚首次记录到棉凫,不仅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记录,也为该物种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在麦笃彬拍摄的视频中,这只棉凫时而将头扎进水中觅食,时而挥舞着翅膀拍打水面,看起来十分惬意悠闲。
“发现棉凫后,我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去拍,到傍晚才回家,一直在用相机记录棉凫的生活状态,希望能够多留存点资料。”麦笃彬介绍,他一共拍了近5000张棉凫的照片。
“棉凫常成对或者成小群活动,我猜测可能还有其他的棉凫。但是这几天拍摄下来,只发现了这一只,而且4月28日后就再也没有拍到它的身影了。”麦笃彬猜测,这只棉凫可能只是“路过”三亚,在休息充足后便飞走了。
棉凫对栖息环境较为挑剔
棉凫为什么会选择“造访”三亚东岸湿地公园呢?
三亚东岸湿地公园位于三亚市吉阳区,西邻金鸡岭、凤凰路,东靠三亚河,是三亚市区最大的淡水湿地。
棉凫对栖息环境较为挑剔,通常选择水生植物丰富的开阔水域。近年来,三亚东岸湿地公园通过生态修复,恢复了湿地植被与水体连通性,为这种“环境敏感型”物种提供了理想家园。“我经常在这里看到黑水鸡、黄苇鳽、苍鹭、白鹭等鸟类。”麦笃彬说,鸟类品种越丰富越能说明东岸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好。
“棉凫主要吃种子及蔬菜,尤其是睡莲科植物。”麦笃彬介绍,东岸湿地公园分布着很多湖中小岛,种植有莲科植物,为棉凫提供了稳定的食物。
棉凫在水中游弋。麦笃彬摄
据介绍,棉凫是鸭科中体形最小的水鸭,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鸭子”。棉凫体长31~38厘米,体重不足300克,羽毛主要呈白色,头圆,脚短,喙如鹅喙,短而底部较深,远远看上去像一团棉球,故得名“棉凫”。雄性棉凫繁殖时,毛色泛黑绿色光泽,头部、颈部及下身主要呈白色。飞行时,雄鸟双翼呈绿色并有白带,雌鸟羽色较淡。
“棉凫极少上岸,大部分时间在水中游弋。受惊时能从水面垂直起飞,发出‘咯咯’声,但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树冠。”海南观鸟会记录中心负责人说,其善游泳,也善潜水,但一般很少潜水,主要在白天活动,夜晚多栖息于湖中或树枝上。繁殖期通常在5至8月之间,喜欢在离水域不远的树洞里筑巢。
海南观鸟会记录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三亚的这次发现扩展了棉凫在海南的活动范围。目前在海南昌江、儋州、三亚三个市县均有棉凫的记录,2021年,棉凫在海南昌江“消失117年后重现”;去年,在儋州的松涛水库也有人拍到了一只棉凫。
这些珍稀水鸟在海南均有记录
海南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有着适合鸟类迁徙、觅食、繁殖的良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水鸟迁徙及越冬栖息地。
“现在海南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观鸟和拍鸟的爱好者也越来越多,所以近年来记录到的珍稀鸟种也比以前更多。”海南观鸟会记录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棉凫,黑脸琵鹭、勺嘴鹬、紫水鸡等比较珍稀的水鸟,在海南均有记录。
其中,黑脸琵鹭又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因其扁平而长的嘴与中国古典乐器中的琵琶相似而得名。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全球种群在2025年同步调查中首次突破7000只,但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等级。海南作为该物种在中国重要的越冬地之一,2025年共记录越冬个体224只,其中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单次记录到120只,其保护成效对全球种群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勺嘴鹬只有人拳头大小,它黑色的嘴巴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袖珍的小勺子,觅食的时候认真可爱,被广大爱鸟人士称为“自带饭勺”的鸟儿,一般以小鱼小虾、昆虫和一些软体动物为食。因是极危物种,全球仅存600多只,非常珍贵。勺嘴鹬已连续多年来海南儋州湾越冬,往年的最高纪录达到了6只。
紫水鸡头上戴着“小红帽”,通体遍布紫羽,被称为“紫霞仙子”,也被誉为“世界最美水鸟”,在我国较为罕见。2012年,紫水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年,紫水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名录。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是紫水鸡在海南的主要栖息地之一。2023年6月,这里首次记录到6只紫水鸡幼鸟同框觅食的场景,这表明紫水鸡能够在该湿地环境中稳定繁殖。
海南观鸟会记录中心也发出呼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爱鸟行列,一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
观鸟要注意这些!
户外观鸟“君子协定”
保持安静,不要驱赶、追赶、惊扰鸟类;
保持低调,穿着打扮最好不要太鲜艳;
保持平和,如果没有看到最理想的画面,不要焦躁,继续等待或改日再来;
尽量不要用强光照射鸟类,例如手电筒、相机或手机闪光灯,避免对它们造成惊吓或伤害。
观鸟小贴士
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份纸质版鸟类图鉴,看到不熟悉的鸟儿时,对照体型、羽毛、叫声、栖息地等关键信息进行查询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