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山西晋中的王家大院、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海南琼海的蔡家宅……今年“五一”假期,逛老宅成为旅游热点,一座座古朴端庄的老宅,封存时光记忆的轩阁厅堂,绽放着建筑艺术的芳华,见证了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本期《海南周刊》封面带您了解海南的百年老宅,敬请关注!
海南岛,这座被碧波温柔环抱的热带岛屿,承载着厚重久远的历史文脉。岛上的百年老宅,见证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时代的沧桑变化。从元末明初的丘濬故居,到清代包道村的侯家大院,从客家人迁居建造的海雅林氏民居,到洋溢南洋风情的蔡家宅,它们宛如散落在琼州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各自散发着耀眼光芒。这些老宅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海南历史文化的活态记忆。
丘濬故居:一代大儒的人生起点
在海南文化史上,丘濬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名字。这位明代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凭借卓越的才学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故居,不仅是海南文人精神的象征,更是后人探寻历史、缅怀先贤的重要场所。
丘濬故居位于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金花村,历经600多年风雨侵蚀,依然保留着元末明初时期的建筑韵味,体现了中原文化与海南本土文化交融的特征。走进这座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庭院。跨过前堂,便能看到主体建筑可继堂,醒目的匾额和楹联仿佛在诉说过往的故事。“可继”二字由丘濬的祖父丘普所定,取自“嗟无一子堪供老,喜有双孙可继宗”,饱含老人对家族传承的期望。可继堂面阔三间,正厅居中,两侧为厢房。正厅空间又分前后堂,前堂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供族人祭祖和聚会议事之用,屏风后为后堂。两侧的厢房被分隔成前后左右共4间生活起居用房。
海口丘濬故居可继堂。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平摄
这座老宅屋顶采用硬山顶形式,屋身低矮,斗拱古朴,出檐短促低平,正脊两端修缮后使用了鱼形鸱吻。鱼饰与沿海沿河文化密切相关,古百越之地,人们依水而生,以渔为业,鱼饰成为了与先民关系紧密的文化符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故居可继堂梁架结构中月梁、驼峰、斗拱、托脚、叉手等部分,体现了明显的内地宋元建筑风格,这是中原古制在海南落地生根的有力证明。这些木构构件,不仅起到了支撑建筑的作用,还增添了建筑的古雅之美。
丘濬故居是海南现存最早的木构民居建筑之一,在建筑布局、结构特征、艺术呈现等方面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1996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国士丘濬一生的起点。丘濬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光,开启求学之路,经过数十年努力,终成一代大儒。院门匾额上的“丘濬故居”四字由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题写,为这座老宅增添了文化意蕴。
侯家大院:中轴对称与细节之美
侯家大院,又称宣德第,位于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包道村的这座始建于清代的传统民居,亦有中原文化与海南本土文化交融的印记。其多进式院落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传递着一种平衡、协调之美,体现了建造者对有序、稳定的追求。侯氏先辈经商致富后,选用名贵木材雕梁画栋,又用本地玄武岩制作石雕,工艺之精,处处可见。
祖籍广东新会的侯家迁至海南后靠经营当铺发家,这座老宅的主体建筑由侯氏迁琼七世祖德熙公修建于1800年前后,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侯氏先辈商而优则仕,因政绩显著其宅院被赐名“宣德第”,相传门楣上的“宣德第”三字出自张之洞之手。然而,到了20世纪初,因当铺被劫等,侯家风光不再,侯家大院也逐渐变得冷清。
资料图:海口侯家大院的木雕构件。
侯家大院位于包道村中心地带,依地势而建,东西向排列五路建筑院落,由西向东分别为西路、中路、东一路、东二路和东三路,构成封闭建筑群落。南侧三座院门装饰精美,院门后有宽敞开阔的前庭,和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的前、中、后堂三座建筑,堂前堂后相通。
这座老宅以木结构为主,构架为常见的插梁式,木材选用黑盐木、菠萝格、花梨木等木料,屋顶铺设公母瓦,使用灰塑脊饰,防风防水性能良好。第三进正屋,建于光绪年间,地方做法中称为“十七瓦路”,即房屋正厅宽为17个椽距,高大气派。正屋的装饰极为精美,从彩绘“寿”字,到带有山、水、鸟、树等元素的灰塑,再到雕刻各类图案的柱础、石柱、斗拱、屏风,处处传递着吉祥寓意。窗户采用双喜字镂空设计,木雕屏风门花纹繁复,上面的蝙蝠灵动可爱,栩栩如生。
如今,侯家大院不仅是一处传统建筑,也是海南乡土文化的载体,是家族祭祀、议事和交往的重要场所。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侯氏后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在这座充满古韵的宅院里举办仪式、活动,传承家族的文化与精神。2019年,侯家大院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海口杨文熙故居的挑檐梁。龙泉摄
资料图:澄迈李恒谦故居的木雕花篮。
海雅林氏民居:客家人南迁的文化烙印
在海南,客家文化宛如闪耀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据记载,在宋代、元初、明末、清末,客家人先后四次大规模迁琼,如今海南的客家人近50万,仅儋州就有20多万。儋州现存的8处客家围屋,是海南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而海雅林氏民居又是其中的代表作。
海雅林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宋末。林氏先祖八郎公随赴粤任职的伯父南迁,在梅州蕉岭定居。清雍正年间,其裔孙士登公携四子渡海至海南儋州创业。至咸丰十年(1860年),后世子孙买断海雅王氏屋场,建造了海雅林氏祖屋,在海雅村定居。林氏族谱记载:“兰芳、桂芳公成人后,尤其桂芳公考取功名,授儋州州同后,成为当地望族。桂芳公遂将祖屋扩建成五上五下客家围屋。西侧为兰芳公一家居住,东侧为桂芳公一家居住。”
如今的海雅林氏民居坐西北朝东南,依山坡地势而建,前低后高,前有田园、溪水,后靠石鼓岭。其平面呈长方形,布局严谨规整,由门厅、正屋、横屋等构成,是典型的硬山搁檩式砖木结构建筑。这座老宅面积约600平方米,有多个天井,整体延续了“二堂二横”的客家围屋样式。上堂为祖公堂,是供奉祖先和家族议事的场所,两侧横屋用于居住和储存物品。
海雅林氏民居的变迁,是一部鲜活的家族奋斗史,也是客家人在海南发展的缩影。2020年,海雅林氏民居被列入海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雅林氏民居见证了客家人在海南的生活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座老宅精美的彩绘雕塑,象征福、禄、寿、喜的吉祥图案,以及独特的堂号、祠联等,艺术气息浓郁,传递着忠孝传家、诗书继世的精神。林氏先祖在坡地上选址建屋,体现了节约耕地的意识,外墙采用“金包银”砌法,坚固耐用,显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造工艺。如今,海雅林氏民居已成为儋州的一处特色景点。每逢节假日,有不少游客和学者慕名而来,他们在这座老宅中驻足凝视,探寻客家文化的根脉。
蔡家宅:南洋与本土的浪漫邂逅
2024年11月10日,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热闹非凡,蔡家宅挂着喜庆的红灯笼。当天,许多从海外赶回来的蔡氏宗亲和当地村民、专家学者等一起参加蔡家宅100周年庆典活动。
蔡家宅1924年动工建设,历时10年,1934年落成,建造者为华侨蔡家森兄弟。蔡家森出生在留客村,父亲早逝,家中兄弟众多,生活仅靠母亲一人苦苦维持。蔡家森心疼母亲,年少时就到集市上卖椰子糕补贴家用。15岁那年,他从村口的码头出发前往印尼谋生,一开始在小吃店打工,后来从事货运贸易,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印尼有名的富商。发达后,蔡家森不仅回乡建宅,还修路建亭、兴办学校,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蔡家宅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元素,风貌别具一格,被誉为“海南侨乡第一宅”。其平面布局严格遵循中轴对称原则,以中堂为中心;居住区域则依据长幼、亲疏等有序安排,体现了儒家的家庭观念。
在建筑外观和装饰细节上,蔡家宅融入了西式元素。建筑主体为两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坚固耐用,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西式百叶窗替代传统窗棂,可灵活调节通风和采光,实用又美观;雕花栏杆以精美的西式卷草纹、几何图案装饰,洋溢着异域风情;高大的拱券门廊,线条流畅优雅,为建筑增添了大气庄重之感。走进屋内,地面铺设着带有西式花纹的瓷砖,墙壁镶嵌彩色玻璃,西式家具摆放整齐,营造出舒适而时尚的居住氛围。尽管如此,这些西式元素只是作为对建筑实用功能的补充,并未改变这座宅院“中式为体”的总体特征。
蔡家宅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是海南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诉说着华侨闯荡南洋、拼搏奋斗、落叶归根的动人故事。2006年,蔡家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丘濬故居的古朴厚重,侯家大院的典雅精致,海雅林氏民居的客家风情,蔡家宅的南洋韵味,走进每一座海南百年老宅,你都能触摸到文化的肌理,感受到海岛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作者系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教授)
资料图:文昌符家宅。
部分海南百年老宅
在海南的百年老宅中,有不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简称“省保”单位)。
被列为“国保”单位的百年老宅
海口丘濬故居
琼海蔡家宅
文昌韩家宅
海口侯家大院(宣德第)
文昌符家宅
部分被列为“省保”单位的百年老宅
儋州海雅林氏民居
五指山市初保村民居
文昌张云逸将军故居
海口吴典故居
海口郑存礼故居
海口王海萍故居
海口邱氏祖宅
海口李德盛民宅
三亚保平村张家宅
万宁许敦仁故居
定安张岳崧故居
陵水张鸿猷故居
陵水陈氏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