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石屋是海南民居的代表,是热带海岛建筑的活化石。它就地取材,能满足常规的居住需求,体现了海南先民的建造智慧。在被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包裹的今天,经济环保、稳固耐用的“石墙木骨”火山石屋显得愈发珍贵。
海口羊山地区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对这里随处可见的火山石屋情有独钟。从2021年开始,我利用周末时间回到羊山走村串巷,开展田野调查,像走近久别的亲人一样,端详琢磨各类火山石屋,关注它们的每一处细节,望能展现其大美之一二。
海口龙塘镇洋溶村一栋墙面为“四面光”的火山石屋,保留着“四六门”。王益友供图
石块干垒展技艺
海南的火山石屋多建于明清时期,为石木结构,抬梁式,墙体由石块干垒而成,未见泥砂浆黏合剂。
羊山土层薄,地质较为稳定,建造火山石屋只需平整地基即可施工,无须深挖。垒墙用的火山岩石块,一般规格为40×30×60厘米,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经加工的原石,另一种是经过精心挑选、凿磨平整的石砖。用原石垒砌的墙体缝隙多漏光,但保留了火山岩的原始形状和肌理;经过打磨的石砖规格统一,用其垒砌的墙体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当地人称为“四面光”,石砖价格不菲,多为殷实人家使用。火山石屋的墙体为单墙,无论用的是规则或不规则的石块,均交错垒筑,避免垂直接缝。有些石屋山墙上的石块呈“人”字形抬升,不仅结构更稳定、咬合更紧实,还增加了可观赏性。四角和门框是垒筑石屋的关键之处,这些位置的石块更要精挑细选。海口龙塘镇洋溶村“一门三武举”的杜氏老宅建筑群,建于清乾隆年间,其石块光滑规整,规格约为40×30×120厘米,有的长度甚至接近200厘米,较为少见。在没有机械的年代,仅用锤子和凿子敲打、靠人力扛抬,建造一间石屋的难度可想而知。
海口龙塘镇文彩村一个火山石院落的门楼。王益友供图
最能体现羊山先民高超建筑技艺的当数用不规则火山石垒筑。匠人将大小石块搭配使用,稍有不慎墙体就会出现松动。他们有时会在施工现场根据具体需求选石,但更多的时候是在采石时先将石头的正面及上下左右凿平,背面保持粗糙的原状,依此类推切割凿平其他位置的石块,确保上下左右接口紧紧咬合,然后分别给它们标上序号,施工时再按序号垒筑。虽然每块石头的大小、形状不一,但它们都标上了序号,这样省去了垒筑时的反复挑石和比对,节省了时间,也降低了难度。用平整但不规则的火山石交错垒筑的墙体,纹路清晰别致,犹如冰裂纹,颇具自然美学特征。
头门围墙护安全
独立的火山石屋院落有头门,当地人称为“门屋”,家境殷实的则建门楼,显得更加威严和庄重。头门多位于正屋前的左右侧,非正对正屋。门框上常有或方或圆的两个门簪,官宦人家的头门两侧还会安放抱鼓石,这是“非贵即富”的身份象征。头门内壁预留一方孔洞,供放置灯盏照明,有时,人们也会在头门内挂放一些轻便的劳动工具,比如犁耙、铛钭(单爪耙子)、钩刀等。头门正面或正屋前常建照壁,上有“福”字灰塑,两侧有一副对联,正屋两边或后面置厢房、厨房、柴房等。头门外偶见石狗护院。
火山石屋院落通常还有围墙,围墙也是用火山石垒成的,但石头多为未加工打磨的原石。围墙一般高2米到3米,厚度30厘米以上。它是院落的第一道防线,与厢房、厨房、柴房等合围,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作为院内和院外的分界线,围墙就像主人布下的结界,能有效防止家里的牛、羊、鸡、鸭跑出去,阻止外面的野兽冲进院内;围墙高度较高,不易攀爬,在防范盗匪方面也发挥着作用;另外,它还能有效提升院落的私密性,即便头门打开,外人也很难观察到院内的活动。
熟悉火山石屋的人,即便不走进屋室,亦能通过观察头门、围墙基本判断屋主的经济实力和身份地位。海口石山镇儒豪村的李德盛民宅建于清末,呈四纵四列布局,共有大大小小的房屋10余栋,围墙高约3.5米,头门古朴大方,门口两侧各建一间管家房。院落内还铺设了火山石板,建有花圃,屋檐下有数个石槽、石盆。围墙、巷道和排水系统科学实用,每一条巷道都设有排水沟,雨季时,雨水会顺着排水沟流进村外的溪流或池塘。
“石墙木骨”现宗法
一组完整的火山石屋院落前低后高,往往由多排石屋并列、左右对称,门门相对、户户相通,它“石墙木骨”,讲究宗法制度,体现的是同宗同族、血缘亲情、长幼有序、团结同心。一个大家庭中,长辈和家主居正屋,此屋通常在院落后方,长子居左,幼子居右。主屋是整个院落的核心建筑,其规模、用料都比较讲究,通常是家人祭祖、议事的地方。
火山石屋的朝向、格制、大小等依环境和家境而定,有“十一桁”“十三桁”“十五桁”“十七桁”的桁条格制。一般十五桁屋面阔三间,宽约12米,进深约9米,地面至屋脊高约6米。在木料使用方面,羊山人也遵循一定的规律,不但要坚固耐用,而且要纹理美观,色泽是黄、红等喜庆颜色,菠萝蜜、荔枝、龙眼、母生、坤甸木等心材用得较多。所有木料均主打“天然”,仅刷清漆或不上漆,以凸显其自然纹路。为了防水防潮、防止虫蚁侵蚀,有些人会对木料作特殊处理,如泡桐油。火山石屋的梁柱采用“十字卡榫”的连接方式,石墙预留凹槽架檩,隔板、门窗、阁楼等构件也为榫卯结构,不用一枚铁钉。木料均不接触地面,而是用石材作垫。屋内有或4根或6根圆木柱,柱底部有高约30厘米的瓶、鼓、瓜等形状的石柱础。大厅两侧用木板隔开形成卧室,隔板底下也有与石柱础等高的石板作垫。
火山石屋的柱础。王益友供图
羊山人爱玩谐音梗,以表达祈福纳祥、发财添丁的愿望。比如,喜用海南话称“保子”的木料(学名:黄桐木)作横梁,羊山话称“母赫”(音:maihe),“保子”又“补子”,此横梁也称“子孙梁”;栋则喜用胭脂木,羊山话称“母眉”(音:maivai),象征生命和生育;枋喜用海南话和羊山话均称为“陆国”的木料(疑为香合欢木),寓意家世显赫、家庭和睦,故有“保子梁”“胭脂栋”“陆国枋”之类的说法。然而,名木海南黄花梨,却非羊山人建筑用料的首选,羊山话称黄花梨为“maihaolei”,与“母头(公)离”同音,夫妻分离,不吉。羊山人最喜欢的还是菠萝蜜心材,其色泽金黄,果实甜蜜又多籽,象征黄金财富、儿孙满堂。
火山石屋的门多为单门双扇,显赫之家则采用三关六扇门设计,琼北民间称此为“四六门”。关于“四六门”,普遍的说法是用立柱将门分为左中右三段,每段都有两扇门,且都可以开合,也就是4根门柱6扇门板,通常是中间两扇较大,左右各两扇较小。“四六门”不仅使得厅堂更为敞亮,还能彰显屋主的身份和地位。古时,本地学子乡试中举后家中方可设“四六门”,普通人家不开“四六门”,约定俗成。石屋前门两侧各有一扇窗,窗体小,宽高约30厘米,有圆有方,中隔木栅栏,屋内用一块木板推拉,一般年代越久远的窗户越小。洋溶村的杜氏老宅前墙两边有窗,窗口为罕见的圆形,直径仅25厘米,人无法钻入。
火山石屋的铜钱如意纹花窗。王益友供图
火山石屋卧室通过位于左右墙上边长约30厘米的花窗通风采光。羊山火山石屋的门顶通常也设花窗,这为燕子进屋筑巢提供了绿色通道,“燕子不入恶人家”,厅堂两侧的燕巢也是家庭善良正直、和睦安康的标志。
内外装饰祈愿景
羊山火山石屋的内外装饰与文昌、琼海一带的民居有所不同,很少用红、青砖和涂抹白灰,鲜见色彩缤纷的壁画。装饰风格简练稳重、朴素淡雅,注重在石木雕刻上下功夫。
石屋屋顶多用灰瓦,并用火山石片叠压。除了宗庙,民居不用琉璃瓦,只有少部分富庶人家使用色彩单调的滴水瓦。民间认为,那些花花绿绿的装饰物过于艳丽,与粗犷硬朗、颜色较暗的火山岩不甚匹配。有些石屋的屋脊两端有45度的翘角,多为祥云或卷草灰塑,民居一般没有龙凤、狮虎装饰。
火山石屋雕梁画栋,上至横梁下至柱础,都有或抽象或具象的装饰。若为供奉祖先的正屋,多在正厅的后上方设木制小阁楼安放祖宗牌位。小阁楼、门窗、梁枋、雀替等是能工巧匠展示技艺的最佳舞台,花开富贵、松鹤延年、平安如意、喜上眉梢、瓜瓞连绵等传统吉祥图案美轮美奂。其中,羊山火焰纹是羊山火山石屋的标志性文化符号。羊山火焰纹又被当地匠人称为“洋花”,它是传统火焰纹与洋花纹的结合体,主要雕刻于房梁和檩桁的交会处,宽度约20厘米,高度约15厘米。其纹形为波形,弯曲向上,摇曳灵动,像“火”又像“人”,还像变形的羊角,有以人为本、吉祥光明的寓意。羊山火焰纹采用浮雕工艺,立体感强,体现了较高的艺术品位,它通常对称出现,偶有萱草回环缠绕,让整个火焰纹看起来更加灵动饱满,象征生命的循环往复和繁衍不息。柁墩的造型通常有一条凸出的棱边向下梁延伸,锁扣下梁,因棱边形似鹦鹉的鼻子,故得名“鹦钩鼻”。“鹦钩鼻”柁墩线条丝滑流畅,简洁大方,观赏性较强,同时保证了建筑结构的稳固性。
火山石屋梁和檩桁交会处的羊山火焰纹。王益友供图
石屋花窗的样式丰富多样,多采用琼北流行的铜钱如意纹和万字回环纹。铜钱如意纹大多为瓷作,青色,铜钱的“方圆”与如意的曲线叠加嵌套,象征财源滚滚、富贵绵长。
冬暖夏凉胜空调
火山石有密密麻麻的气孔,像蜂窝,也像眼睛,羊山人习惯称之为“蜂窝石”或“眼洞石”,又因其凹凸不平,十分硌脚,故又有“搓姜石”之称。殊不知这些硌脚的火山石有消纳的天赋,有隔热和吸音的功能,是天然的控温高手。它能将热带海岛旺盛的热量阻拦在外面,也能将夏秋丰沛的雨水储存在气孔中,故而即使是炎热的夏天,石屋外墙温度达到70摄氏度,屋内依然能让人倍感清凉。
石屋墙体厚实且非易燃体,故在防风防火方面有很强的韧性。每当台风来袭,虽然屋顶的瓦当有时会被掀翻,但墙体往往稳如泰山。而屋檐下石盆、石槽、水缸储存的雨水,既备不时之需,也能起到调温的作用。石屋的地板主要采用红泥、黄泥、沙子等混合铺就,泥须敲碎过筛,铺设时必须将泥沙压实,以增加地板中泥沙的黏合度。这种地板不仅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还有防霉防潮的性能,即使是潮湿天气,屋内的湿度也不会太大,脚下也不会粘泥。火山石屋院落通常还有用来种植花草的花圃,一两棵杨桃或波罗蜜、石榴之类的果树,既生态环保,也有和谐甜蜜、多子多福的寓意,在提供可口果实的同时,整个院落也更美观和荫凉。
羊山居住环境良好,古往今来诞生了许多寿星,四世同堂者不胜枚举,五世同堂者也有。据民国《琼山县志》记载,当时羊山地区最长寿者为王魁宗,道平村人,110岁。
火山石屋虽坚固美观、经久耐用,却也要与时俱进,方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今,人们将现代建筑理念融入古老的火山石屋中,既保留了其特色,又赋予了其新特点。比如,有人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增加了套间功能,有些还采用半透明的阳光板,增加了屋内的亮度,而且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更高,营造了一种更加奇妙的生态平衡。
澄迈老城镇罗驿村一栋火山石屋山墙上的石块呈“人”字形抬升。王益友供图
火山石屋的“数字密钥”
四面光用经过打磨的规格统一的火山石砖垒砌的墙体,其特点是严丝合缝、密不透风。
十字卡榫梁柱呈“十”字形交叉组合,形成火山石屋的内部“骨架”。
十七桁屋桁与房屋的梁架正交,为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直接承托屋面椽子,一般桁越多房屋越宽敞。火山石屋有“十一桁”“十三桁”“十五桁”“十七桁”的桁条格制。
四六门普遍的说法是用立柱将门分为左中右三段,每段都有两扇门,且都可以开合,也就是4根门柱6扇门板。古时,本地学子乡试中举后家中方可设“四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