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从“爷”“佬”“爹”三字的用法看京、粤、琼三地的人格特征
海南在线 李高兰 2025-03-19 14:59

  泱泱大国里,芸芸众生中,不同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历史传统、文化熏陶、遗传因素都会影响生于斯、长于斯者人格特性。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从北京、广东、海南三地人对“爷”“佬”“爹”三个字用法的异同性可见一斑。

  汉语规范字典中,对“爷”字的解释以下:

  一、父亲;

  二、称跟祖父辈份相同或年龄相仿的男人,如自已的爷爷直称“爷爷”,别人家的爷爷则在前面加上姓以区别如“张爷爷”、“李爷爷”;

  三、对祖父辈或者老年男子的尊称,如“老大爷”;

  四、旧时对主人或尊贵者的称呼。如“老爷”“县太爷”、“少爷”等;

  五、对神佛等的称呼,如老天爷、财神爷、阎王爷等;

  对“佬”字的解释:称成年男子(含轻蔑意)如“乡巴佬”“北方佬”。

  对“爹”字的解释:一、父亲;二、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老伯爹。

  中国的传统文化,“爷”字表示的是尊严、高贵。既有黎民百姓对位高权重、高高在上的帝王尊敬如“王爷”、“老佛爷”,又有卑微的仆人对主人的的称呼如“老爷”。除此之外,“爷”字在北京还用于:

  一、对长辈的称呼。如“爷爷”、“大爷”;

  二、职业的称呼(这里没有辈份之分);旧时有如“板儿爷”(拉板车的人)等。如今新的职业的兴起,也就有了新的带有调侃味道的“爷”,例如“倒爷”(指倒买倒卖、从中赚取差价者)、“包爷”(指包揽诉讼案件、从中渔利者)、“班爷”(指靠办班赚钱者)、“的爷”(指的士司机)、“卡爷”(指利用手中职权,搞关、卡、压以中肥私囊者);

  三、是对人的特征的形容。如“款爷”(指腰缠万贯或做生意赚大钱的人),“侃爷”(擅长侃大山吹牛皮的人)。

  北京人生活于皇城根下,也即生活于共和国的心脏、国家机关权力中心。冠盖如云的北京人从来就有一种自我优越感,表现在言谈举止之间,那种指点江山舍我其谁和见多识广的大气度,不能不令外地人自愧弗如。

  从以上北京人对“爷”字的用法,可见北京人对有地位的人或长辈或表示尊重者均称“爷”。如慈禧太后,明明是皇太后,却偏偏叫“老佛爷”。又如老舍所著话剧《茶馆》中,王掌柜就称作为普通老百姓的常四为“常四爷”。区区一个“爷”字,流露了北京人特有的“皇城根儿”的意识及作为天子脚下臣民的自豪与骄傲。为此,有人调侃性概括“北京文化”:皇帝文化加太监文化加上爷文化就是“北京文化”。

  一句话,与其他地方人相比,北京人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及浓厚的精神信念,对政治倾注了满腔热情,他们看不起外地人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是关起门过自己的小日子,北京人称这种人为“乡巴佬”。

  就象以前的广东人往往把广东省以北的人通通称为“北佬”一样,以前有的北京人往往把北京城以外的人称为“乡巴佬”。

  北京人的观念中,不但注重财富,更注重人的品德、品位。他们看待那些闯荡京城的外地人,即使腰缠万贯然没有文化品位者,就象世家子弟看暴发户一样,统统视之为“佬”。

  住在皇城根下,以前的北京人在大气之中,还隐隐带有一种霸气。比如有人说,你在北京街头问路,如果不叫一声“大爷!”,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自个找去吧!!”

  广州方言中,与“爷”类似的的词是“佬”,但用法、口气上有褒有贬。

  一、表示尊称,如“大佬”,可以是对有地位、有钱的人的尊称,也可用于大哥、师傅的称呼;

  二、形容人的性格、外貌特征,如高佬(个子高大的人)、细佬(小孩)、“阔佬”(有钱的人)、“瘦佬”、“肥佬”、“咸湿佬”(下流的人)、“大食佬”(食量大的人)、“大只佬”(大个子)、孤寒佬(小气的人)、鬼佬(外国佬)、口水佬(相当于侃爷);

  三、职业的称呼,如“猪肉佬”、“的士佬”“派报佬”(送报员)、“飞发佬”(理发师傅)等。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广东人具有浓厚的商品意识。在他们的心目中,只要国家不乱、天下太平,多赚些钱把日子过好,是居家过日子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前,广东人的排外意识较强,突出表现为,在广州街头,如果你用外地语问路,广州人往往不耐烦地用广州话回答;在商店里,即使你表现出很恭敬,但你用的是外地话,售货员显出的是爱理不理的傲慢样子。他们鄙视地把闯荡广州的外地人叫“捞佬”(即“捞世界的人”)。

  与北京人相比,广州人对政治不大关心,也不大发政治牢骚。在广东,不管你出身贵贱,学历高低,长相美丑,他们只认可事业上的强者,腰包里的鼓者,他们把这些人统统称为“钱佬”。总之,在广东人的观念中,财富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尺度。为此,有人调侃性概括“广州文化”:实用文化加现实文化等于“广州文化”。

  海南方言中,与以上“爷”“佬”相对应的是“爹”,而"爹”的使用比北京人使用“爷”广东人使用“佬”还广。

  一、尊称或对长辈的称呼,如北方人称“老爷”,海南则叫“留爹”,把成年男人叫“公爹人”或“公爹”,未成年男孩叫“公爹仔”,叫“二叔”为“二爹”,“伯父”叫“伯爹”,“姨夫”叫“姨爹”,“舅舅”叫“舅爹”,至于“公公”(即丈夫的父亲,北方叫“公爹”)旧时海南乡下则叫“倌爹”等。

  二、形容人的性格、外貌特征,如“肥爹”或“肥肚爹”(相当于“肥佬”)“瘦爹”(相当于“瘦佬”),“高爹”(相当于“高佬”),“眼镜爹”(相当于“眼镜佬”)、“咸涩爹”或“老涩爹”或“涩草爹”(即吝啬的人)、“懊种爹”(指成年性格蛮横的人)、“同年爹”(即情夫、第三者)。

  三、职业的称呼,无论年龄大小,几乎所有的职业均可在职业名称后面加上一个“爹”字,如“做海爹”(即渔夫)、“屋工爹”(即建筑工)、“驶车爹”(即开车的人)、“厨房爹”(即厨房掌勺者,不一定是厨师)、“宰猪爹”(相当“猪肉佬)、“做田爹”(即农民)、“柴工爹”(木匠)、“打铁爹”(铁匠)、“铺仔爹”(即卖小摊小店的男人)、“裁缝爹”(以做衣服谋生的人)……。此外,旧时,对于一些资历低的职业,称呼后面往往加上“仔”字,如“做戏仔”或“戏班仔”(即不出名的琼戏演员),“生意仔”(做小生意的人),“屋工仔”(建筑小工),“兵仔”(即部队中小兵),“皮相仔”(即小和尚)“开铺仔”(开小杂货铺),“车头仔”(小理发匠),以与那些资历长者能称为“爹”者区别开来。至于“爷”“佬”两字,在海南方言中,却很少用。

  自解放以来,海南历史上有过几次人口大迁移。一是五十年代初,响应党“建设海南”的号召下,大批人员南下海南,开发海南;二是五十年后期印尼政府疯狂反华,政府安排很多印尼难民在国营农场工作;三是八七年海南省建省前后,数以万记的人员跨过海峡,随后又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民携儿带女,奔向海南——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在海南的传统文化中,一般没有排外意识。海南虽地处边陲,但普通话普及率较高。各县市、各乡镇,无论你是哪里人,只要你开口讲普通话,只要他(她)会讲普通话,大都用普通话热情地回答。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景象:当本地人热情友好地用海南话与外地人交流时,外地人往往尴尬地摆摆手“不懂话!”。于是,“不懂话”便成了外地人的代名词。对于那些离乡背井、飘泊打工者,其他地方,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北方方言便有了一个群体名词——“盲流”。正如著名影视明星宋丹丹在小品《超生游击队》中的一句台词“盲流与流氓,有什么两样?”。的确,当人们说起“盲流”这两个字时,目光里流露的是一种鄙视的表情。

  海南方言特别是琼海一带,不知从何地开始,对于所有的大陆民工,无论年龄大小,不管当面背后,男的叫“陆哥”,女的则“陆妹”。

  与“盲流”相比,“陆哥”、“陆妹”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别看一个小小的称呼,这当中体现了海南人对这些浪迹天涯者的同情,也表现了海南人善良、宽厚的本质。

  综上所述,在海南人观念中,不但对父亲、父辈称“爹”,对那些腰缠万贯的大款、还是终日劳作的农民、站三寸柜台的商人,只要是男性公民,只要有一定岁数,统统称为“爹”,如“做海爹”(即渔民)、“剪毛爹”(即理发匠)、“做田爹”,而这个“爹”字并没有瞧不起的意思。显示了海南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人格特征。为此,有人调侃性概括“海南文化”:中原文化加本地文化加海外文化等于“海南文化”。

  可以说,区区“爷”“佬”“爹”三个字,一定程度上拆射出京、粤、琼三地的人格特征。

  作者简介:

  李高兰,笔名(网名):高岚、木岚。海南本土人士。海南省作协会员,海南省知名作家。勤奋耕耘,著作等身。所创作的南侨机工题材的琼剧《南侨情》填补全国空白,曾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并受到中央宣传部表扬。海南电视台、海口电视台亦为其拍摄过李高兰专题纪录片。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