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盅盘舞在海南民间“跳”了数百年
海南日报 蔡佳倩 李佳飞 2024-06-14 09:56

  天刚放亮,72岁的李圣玉就起床了,利落地洗漱,简单地吃过早餐后,她拿起一柄手持的圆形镜子,开始认真地描眉画眼,上妆绾发。她是定安盅盘舞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年受邀表演多达数十场。

  6月6日这一天,定安县龙河镇端午文化节暨消费大集市活动在水竹村举行,李圣玉受邀为村民表演,所以一早她便准备上了。

  盅盘舞,作为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流行于海南各地,特别是在文昌、定安、澄迈、临高等地,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汉族民间传统舞蹈形式,至今传承600余年,深受百姓喜爱。

  酒盅是盅盘舞表演道具之一。

  热闹喜庆流传广

  化好妆容,戴上头饰,李圣玉来到活动现场,换上鲜艳的戏服。此时,其他表演者也纷纷到场,整理衣装,拿出乐器,用于表演的汤匙、酒盅等道具也被缠上了红绸,热闹的忙活,引来一拨围观的群众。

  “盅盘舞,因舞蹈者手持盅、盘、汤勺等日常用具作为舞蹈道具而得名。”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黄岗告诉记者,定安盅盘舞角色有生、旦、丑,是当地民间“闹军坡”、婚娶、祝寿、入屋等喜庆日子表演的传统舞蹈,富有喜庆色彩,因此也叫“贺喜舞”。

  随着奏乐响起,表演马上开场了。只见舞者手持重叠的瓷盅、汤勺,一边上下相互击打,一边翩翩起舞。清脆响亮的敲击声,伴着灵动欢快的舞步,现场顿时变得欢乐起来,围观的人群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汤匙也是盅盘舞表演的道具。

  表演旦角的莫贵霞身段柔软,左右送胯的踏步或小碎步略带女子的娇羞,舞步轻盈;李圣玉这次扮演的是生角,前俯、后仰的动作幅度稍大,着力表现男子的粗狂和豪迈;丑角扮演者陈桂兰表情丰富,边舞边戏逗其他舞者,动作稚拙风趣,引得众人前仰后合,哄堂大笑。

  和李圣玉一样,现场的盅盘舞表演者都是普通的村民,她们不曾接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但是从小耳濡目染,对音乐、戏曲有着天然的热情和喜爱,所以农忙闲暇之余,就会聚在一起唱戏、排练,通过一次次演出磨炼提升表现力,展现出独特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魅力。

  李圣玉师承父亲李大香,7岁时便跟着父亲外出表演。“以前基本都是婚娶邀请,去办喜事的人家表演。现在多了,有结婚的,有祝寿的,有同乡聚会的,还有政府单位组织的活动,都会邀请演出,一年下来至少几十场,多的有点记不清了。”她说。

  李圣玉演出前化妆。

  八音助舞韵味浓

  不得不说的是,盅盘舞表演常常伴随着八音演奏,在临高等地,“盅盘舞”亦被称为“八音舞”。

  海南日报记者采访获悉,海南八音源于潮州音乐,起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并伴随华侨传遍整个东南亚。明代琼山就曾出过一位熟操“八音”而闻名京城的音乐家汪浩然。

  现如今,常见的海南“八音”通常包括唢呐、椰胡、二胡、三弦、月琴、喉管、竹笛、竹箫等8种乐器。轻盈欢快的盅盘舞,配以八音演奏,热闹喜庆,韵味十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待。

  年近70岁的黄成照,是定安琼剧同乐会会长,也是当地八音乐团中的唢呐演奏者。吹了几十年唢呐,参加大小场合盅盘舞演出不计其数。“去年一年,我们就组织了近四十场演出,平均每个月都有好几场,很受欢迎。”黄成照自豪地说,海南人在喜庆的节日里喜奏八音,曲目主要有《闹军坡》《庆丰年》《万花灯》《酬宴会》《恭喜发财》等。根据不同的乐曲,盅盘舞者会自行调整舞步,两者配合默契。

  偶尔,在一些家族聚会小场合,盅盘舞爱好者会以击打瓷盅为伴奏,即兴表演一段舞蹈,虽也活灵活现,但终究少了八音伴奏,总显得气势不足,少了一些韵味。

  采访中,多位民间艺人表示,盅盘舞是海岛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它的诞生、演变、发展,凝结着数代表演者的心血和智慧,希望它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李圣玉的孙子今年上初中了,寒暑假学业不忙的时候,也会跟随她一起外出表演。“年轻人也喜欢”,这让她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

  盅盘舞表演者都是普通的村民。

  民间传承数百年

  追溯盅盘舞的起源,民间说法不一。据传,文昌盅盘舞起初源于文昌潭牛等地区,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冼夫人,在比较宽阔的坡地上闹军坡,民谣云:“二月初九军坡期,军鼓咚咚响连天,奏起八音打盅盘,舞狮做戏万人迷”。后来,逐渐演变成民间艺术,向周边地区推广。在文昌,每逢元宵佳节,盅盘舞者会随“送灯”队伍游村,到各家各户贺年取乐,活跃在农村各个角落。

  不过,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昌盅盘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伍敏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文昌盅盘舞是海岛文化、中原文化、侨乡文化相融合的一个产物。随着人口迁移、文化交融,文昌地区歌舞娱乐、文化教育发展较快,群众茶余饭后聚会消遣就地取材,使用盅、盘、汤勺等道具伴以舞蹈,慢慢便形成了盅盘舞这一表演形式。

  伍敏表示,不同于其他地区较为即兴的表演,文昌盅盘舞经过数代传承,在化妆、服饰、舞蹈动作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比如,戏服通常以汉服、唐装为主,融合了现代戏曲部分元素;手握盅盘等道具亦有讲究,“表演者需两只手各拿两个重叠排放的酒盅,用拇指顶住下盅的底部,用无名指、食指夹住上盅的外边缘,用中指抠住上盅的内边缘,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提落一次上盅,拇指顺着盅下落的姿势进行绕腕,使两盅相互碰撞以产生声响”。

  定安境内关于盅盘舞的起源则流传着一个故事。据称,定安盅盘舞源自明初福建“俞家军”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在一次祝捷庆功宴席上,俞大猷要求部属军士先表演歌舞,以示喜庆,方能开席。一位机灵的军士拿起酒桌上的瓷碟和筷子,以筷子敲击瓷碟发出有节奏之音,随之脚步移动,跳起粗犷而豪迈的舞蹈。而这,便是早期盅盘舞的雏形。

  资料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盅盘舞曾出现在送行抗美援朝志愿军出征的队伍中。在庆祝人民公社成立的游行队伍中,在乡村婚礼和各类俗例的典仪活动中,都有盅盘舞表演者的身影。

  20世纪50年代,生活在琼山、定安等地区的人们,在结婚、祝寿、生日、乔迁、建房等比较重要的日子,都会邀请盅盘舞戏班进行表演、庆祝。当时,盅盘舞的广泛流传促使当时的电影制作方将该舞蹈应用于电影中,大大提高了场面的欢快感。

  “盅盘舞动作易学,道具简单,形式轻巧,流动方便,民家厅堂、庙宇、路途、旷野,随时随地可跳。”黄岗表示,盅盘舞如今在民间各类俗例和喜庆典礼中都经常见到,是群众集体活动必不可少的舞蹈形式。

  在李圣玉的记忆中,她的父亲、爷爷跳盅盘舞远近闻名。在她小时候,父亲李大香还曾开过学馆,专门教小孩子跳盅盘舞。现如今,她虽不招收学生,但每逢有大型演出邀请,她都会把有同样兴趣爱好的村妇、小姐妹们招呼到家里来,就在自家的院子里练习、排演。

  以盅碗为道具的舞蹈还有哪些?

  蒙古族的盅碗舞也是以盅碗为道具起舞的舞蹈。

  盅碗舞源于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和乌审旗一带。“盅碗舞”亦称“顶碗舞”,一般由女子在节庆欢宴场合即兴表演。表演时,舞者头顶碗或盘,双手各拿一对酒盅,在围坐者的歌声伴奏下轻磕酒盅,翩翩起舞。动作多为上身姿态变化,头与颈摆动轻微、平稳,手臂的动作比较丰富,以柔韧的摆、提、压、挑为主。动作除原地坐、跪、立的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和扭动外,也有以轻盈飘逸的舞步圆形疾走或旋转的。舞姿舒展,造型优美。

  蒙古族还有以筷子为道具起舞的舞蹈——“筷子舞”。筷子舞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庆宴会上由男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持筷一束,和着众人的歌声和各种敲击声,在跪、坐、立等姿态中,随着腿部的屈伸、身体的扭动,用筷子击打手、臂、肩、背、腰、腿、脚等部位,间以击打地面动作,边打边舞。动作敏捷,干净利落,节奏感强。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