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琼剧是中华戏曲苑中的一朵“琼花”,粉墨登场演绎世间悲欢离合。不少人喜欢琼剧,却不一定了解琼剧的妆造艺术。不同的脸谱、各异的配色、鲜明的衣物、区别的纹案……正是这些琼剧人物身上妆造的差异,塑造了万千形象各异的角色,也构建起琼剧妆造的多彩世界。
脸部妆容是认识角色的基础
10月25日晚,在2023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全国戏曲演员会演的舞台上,琼剧代表人物、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符传杰为现场带去现代琼剧《红旗不倒》中的《送鞋》一折。舞台上符传杰饰演冯白驹,唱词真挚热烈,向大家呈现了鲜明感人的革命先烈艺术形象,现场观众无不沉醉。
26日晚,当传统琼剧《张文秀》选段《偷包袱》亮相后,观众为之赞叹。前一天晚上舞台上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冯白驹”,摇身一变成了斯文儒雅的书生张文秀,伴随着经典的琼剧唱段响起,观众席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喝彩声。
从现代琼剧到传统琼剧,时空上的穿梭,最先体现在演员穿搭造型上:在《红旗不倒》中,符传杰身着蓝灰色立领红军装,体现着人物的简朴干练;在《张文秀》中,一身嫩绿色长袍,头戴书生帽,挥舞着白色水袖,一位带着稚气的书生形象跃然眼前。
《中国戏曲志·海南卷》中讲述,在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琼剧作为一个地方最具有特色的剧种,其舞台艺术中的舞台妆容在整体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个戏曲演员登场,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演员的外貌。”说起琼剧妆造,原省琼剧院创作研究室主任潘心团说,外在形象是观众认识人物的第一步。
外在形象的塑造,便来源于妆造设计。“化妆师首先要通过化妆,将演员的个性、特点表现出来。”潘心团说,戏剧舞台上的化妆造型与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所扮演角色的年龄、性别以及性格特点,还必须要涉及戏剧所蕴含的内容情境、造型设定以及情感起伏等。
细分来说,琼剧的妆造要从脸部妆容、身上服装、头部盔帽髯口以及脚上鞋靴四个部分来展现人物。“脸部妆容作为一个角色塑造的基础,它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几乎要担负着展示一个人物的身份、性格、喜好、友善或凶恶的任务。”潘心团说,身上的服装同样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集中体现,而盔帽和鞋靴是身上服装的合理搭配,什么格调的服装就要配搭什么格调的盔帽和鞋靴。
实际上,琼剧妆造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潘心团说,琼剧脸谱的来历在琼剧界有几种猜测,一种说法,琼剧脸谱出现在清朝咸丰年间,粤剧艺人十五仔来琼设馆教戏,带来了粤剧的脸谱。另一种说法,琼剧脸谱是随同傩戏的假面化妆起步,经过“神头鬼面”阶段的发展,在不断被美化和表情化的过程中得以定型。还有一种说法,琼剧脸谱是从南戏起源,并在后期粤剧的影响下逐渐形成。
目前,业内一直也无法考证哪一种说法是琼剧脸谱的准确来历。但早期的琼剧脸谱,在人物脸部仅涂上红、白、黑、青四种颜色,并用线条勾出眉眼。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开始注重讲究脸谱的造型艺术,运用不同的构图区分各类不同性格的人物面貌。到清末民初,琼剧艺人多到东南亚各地旅演,不断从粤剧、潮剧艺人的化妆中吸取绘画手法,丰富了琼剧脸谱的造型。
临近完成的琼剧角色妆面。
符传杰在《红叶题诗》中的造型。
妆造之道随历史发展改变
琼剧舞台在化妆这一方向里,格外注重根据剧中不同的人物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等一系列表现手法进行规范性的要求与归纳。例如不同行当运用的化妆手法也会不同,在生行与旦行两大行当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妆容的浓厚之分。
旦角在抹涂粉底时就要比生角涂抹得浓厚些,眼眶颊骨处及嘴唇揉红比生角也较为突出。然而净角就与生角旦角大有不同,其在化妆前进行开脸,开脸一般用生油调百草霜、仁粉等各色颜料勾画,在这一行当中老艺术家运用了色彩的多元化进行点缀,这是他与各行当的相别之处。
和琼剧化妆造型打了多年交道的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琼剧化妆造型老师吴亦锦,深谙琼剧妆造之道。
“在刻画戏曲角色之时,化妆师往往会进行一定的夸张处理,这样才能够让角色的形象在舞台表演之时更为生动鲜明,且具有艺术感染力。”她解释,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人们观看的距离相对较远,若是化淡妆将会让观众无法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从而影响到戏曲表演的整体性与一致性。这时候使用油彩将演员的眉毛、眼睛、鼻子等部位凸显出来,着重表现出演员的面部,方能够有效地提升戏曲舞台表演的完整性。
戏曲舞台化妆的造型设计虽然存在一定的夸张效果,但在设计之时,不仅要考虑到远距离观看的视觉感受,更要考虑到近距离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
吴亦锦说,最早的传统的戏曲舞台表演之中,并没有应用到舞台灯光,但随着现代舞台技术手段的增加,传统戏曲舞台化妆造型要充分考虑到舞台灯光照明的影响,若是化妆使用的颜色较浅,将会影响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呈现效果。因此,需要对化妆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方可做到妆容层次分明,五官立体灵动,从而呈现出演员的表演能力,确保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在琼剧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妆造之道也随之而变。
过去传统的化妆技术,会重点凸显演员的眉眼色彩,而现代的化妆技术则更多地利用眉眼线条来凸显人物的角色形象,以达到精准塑造出鲜明人物形象的目的。
例如在画演员的眉毛时,眉毛的粗细、长短,眉峰眉头的位置,都能够呈现出角色面部特点与性格特点。若是该角色属于俊美的形象,那么在画眉毛的时候可利用偏柔和的线条来呈现出温文尔雅的感觉;若是该角色是硬朗的形象,则要画出鲜明的眉峰与利落的眉毛线条,凸显出角色的英俊特色。
在表达女性形象时,若是该女性比较温婉,则可以使用粉色的眼影搭配细细的眼线,表现出女子的柔美气质。若是该女子性格相对爽朗,则可以利用色彩鲜明的眼妆搭配上较粗的眼线,来显示利落大气。“戏曲舞台的化妆造型设计,不仅要表达出演员的人物形象,更要与舞台布置、服饰搭配、剧本内容等元素相结合,从综合方面进行考虑。”吴亦锦说。
吴亦锦给琼剧演员设计造型。
“宁穿破,勿穿错”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古人对穿衣出行的讲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琼剧妆造文化的发展。
在琼剧中,虽然服化道盔使用不分朝代、不分季节,并基本上以明清规制款式为设计依据,但仍有一个戏曲人所坚守的基本穿搭原则,那便是“宁穿破,勿穿错”。
戏曲服装的穿戴有严格的规定,这就包括盔头、戏衣、戏鞋,它的穿戴要求文武有别、贵贱有别、贫富有别、善恶有别、老少有别。
“也就是说,演员一出场,观众就能从化妆和服饰的样式上,大致判断出他的社会地位、性格特点。”潘心团说,比如说戴纱帽、穿着前后都绣有仙鹤纹样长衫的为文职官员;戴盔头、扎靠的是武将。穷书生头戴方巾,纨绔子弟头戴棒槌巾;正派的官员戴的是方翅纱帽,贪官污吏则戴圆翅纱帽。如果盔头上披一块黑纱,就表明扮演的是鬼魂。
琼剧中服装的色彩和纹样,也是区分人物身份的重要标志。如黄色为帝王专用,再如蟒袍帝王将相都可以穿,但皇帝穿的是黄色蟒袍,文武大臣只能穿其他颜色的蟒袍。在舞台服饰中,黑色最为卑微,所以家院、衙役的服饰多为黑色。
说起琼剧的服饰,潘心团如数家珍。
“早期海南戏曲服装,都是由本地绣衣坊制作,色彩以黄、红、白、黑、绿等‘五色’为主,因工艺设备落后,制作质量比较粗糙。”他解释,戏服一般没有水袖,图案简单,色彩单调,穿戴起来十分朴素。一般文官穿飞禽纹样,武官穿走兽纹样,梅兰菊竹及花鸟图案为其他角色穿戴。早期传统的戏曲服装,多为汉、唐、宋、明服饰,清代服装较少。
清末民初,艺人从广州、香港大量购置戏服,样式有所丰富,穿着也逐渐规范。新中国成立以后,戏曲院团的服装主要从广州、浙江、上海等地戏服厂家购置,剧团也配备了服装专职管理人员,更加丰富了琼剧演员的服装造型。
今年是符传杰唱琼剧的第30个年头,每每一有演出,他都要坐在化妆镜前,任造型师去描绘、去塑造、去渲染、去勾勒,“一场戏,简单的妆造也需要一个小时,复杂一些的要一个半小时甚至更久。”
“优秀的琼剧妆造,不仅让观众从感官上认识了角色,还能带着演员一起进入角色,把更好的表演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符传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