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百年激情 扣响未来 飞翔吧,海南排球!
海南日报 2023-08-21 09:51

  近期,随着在文昌举行的海南排球“村VA”火爆异常,海南排球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进入公众眼帘,成为舆论热点。

  “村村有球场”“九人制”“光脚打球”等海南排球特色文化,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它也提醒人们,排球深深扎根于广袤椰林下的这片土地,它带着浓厚的泥土味,深受群众喜爱,是一个具有上百年历史文化的运动,同时,海南也为这项运动赋予了特殊的魅力。

  这是许多海南人的共同记忆,也是海南排球持续焕发活力的内在缘由。

海南乡村排球赛在激烈进行。蒙钟德 摄

  从学校走向民间

  小小排球,是如何俘获海南人的心的?这要从本次海南排球“村VA”的举办地——被誉为“排球之乡”的文昌说起,这是排球最先传入海南的地方。

  排球起源于美洲大陆,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翻阅《文昌县志》和《海南省志》会发现,排球运动传入文昌,可回溯到20世纪初,当时就有一些华侨从国外带回排球,在城乡间练习拍打。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昌出现了首批新型学校,设有体育课,推行近代体育,为传播排球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民国初期,许多从广州、香港、南洋学成回乡的学生,被新型学校聘为教师,其中一些在外地学过排球,即给学生传授排球技术,使排球运动首先在学校传开。

  这当中,最常为人们提起的,是李寿昌。其曾在香港皇仁书院(一说为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嗜好排球,于1917年到文昌县立中学(现文昌中学)任教后,把排球技术传授给学生,并热衷组织球赛,经常带学生到校外打球。排球运动逐渐在该校普及,深受学生喜爱。1920年,文昌县立中学排球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少年排球比赛,轻松战胜强队上海队荣获冠军,对学校排球运动普及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

  但据《文昌县志》描述,其实,在李寿昌任教之前,排球在文昌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一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昌排坛名将回忆,1916年其到迈号区下山国民小学读初小,那时学校的排球活动已经很活跃。还有人回忆,1917年到文教区良田村龙平小学读书时,就有外地读书回来的教师教排球,附近的小学也开展排球运动。

  此后,一个活跃在社会上的体育组织——钟声体育会,对文昌排球运动的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该组织由返乡青年教师王坚等人于1920年代后期创办,经常组织体育活动,其中排球开展得有声有色。该会有一支十分活跃和出色的排球队伍,足迹遍及全县各地,对当时的东郊、白延、南阳、清澜、东阁、文教等地的排球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排球经过学生,很快传播到大众当中,成为大家休闲饭余取乐健身的体育活动,并在政府层面得到重视。日本侵略海南以前,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由政府主办的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就有8次之多,每次运动会,排球比赛都是重头戏。而几年举行一次的县运动会已经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学校、民间的排球赛应运而生,参加者有学生、教师、商人、手工业者、农民、渔民等,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并逐渐形成每逢节假日、喜庆、庙会时举行排球比赛助兴的习俗。甚至在日军侵琼以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劳军活动时,也会举行排球比赛助兴。

  为了有球打,文昌群众就地取材制作球和球网。当时的排球是内有胶胆、外用牛筋收口的皮质壳,而给球充气全靠人用嘴吹。由于这种排球较贵,又不容易买到,人们就用猪膀胱充气、用椰子叶编成球状或将一种野生柚子弄软来替代,而椰棕搓成的绳子往两棵树上一挂就可代替球网。这些“土法”,是排球深受文昌群众喜爱的体现。

屯昌县排球联赛决赛中,屯昌思源实验中学队的队员在发球。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参加今年屯昌县排球联赛的队员在传球。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热度蔓延全岛

  在文昌之后,排球很快传到海南其他地区,其传播历程与文昌相同,学校和社会体育团体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海南省志》记载,上世纪20年代前后,海府地区的匹瑾中学、琼山县立中学(现琼山中学)、广东省立六师(现琼台师范)、琼海中学(现海南中学)等学校相继开展排球运动,接着传向社会,继而普及全岛。1934年,澄迈县的金声体育会自筹资金举办了该县第一次全县性的排球赛,有不少乡农民自发组织球队前往参加。1936年,篮球、排球相继传入儋县(今海南儋州市)后,很快就在乡镇流行起来,赢得长坡、大成等地群众的青睐。1937年,崖县(今海南三亚市)红沙举办乡村排球赛。1938年初,红沙排球队与鹿回头村岭南排球队多次比赛。1943年,港门、崖城及辖区的黄流、英海等地排球比赛较为频繁。

  总的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海南排球运动开展情况,汉区较少数民族地区好,市镇较乡村好。这些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组织各种运动会时,都把排球列入竞赛项目。文昌的钟声体育会、儋县的晨光体育会、定安的国民协进体育会、澄迈的金声体育会等,几乎都把排球列为主要项目,促进了排球的普及。

  海南解放后,由于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排球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海南区体育运动会自1951年举办第一届起,都把排球作为重点比赛项目。1954年,广东省排球队到海南指导开展排球运动,同时,到文昌推广和传授六人排球制,并普及到全县各中学和部分小学,此后再扩大到全岛中小学。从此,一些政府举办的正式排球比赛采用了六人制,而民间的排球活动仍然乐于采用传统的九人制。

文昌龙楼队的队员在奋力救球。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一些事件,进一步引发了民间的排球热。1958年,文昌队在秦皇岛举行的全国二十一单位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中夺冠。“一个县队夺得全国冠军,整个文昌都轰动了。”文昌队队员、后为文昌中学排球队首任教练的符史联回忆,回来后,县委召开了万人大会,还让队员坐车巡游县城一圈,接受群众欢呼。1965年,定安县男子排球队首次获海南行政区排球比赛冠军,使全县的排球热达到一个高潮。

  1984年11月18日至24日,荣获世界女排“三连冠”的中国女排,在袁伟民教练的带领下,专程来海南区访问献技,海南电视台进行实况转播,轰动全岛,掀起海南排球运动的又一个高潮。

  在此期间,学校的排球项目对这项运动的推广和人才培养也起到重要作用。从1958年起,海口、琼海、文昌、乐东等各市县先后办起业余体校,均把排球列为重要项目;文昌中学、琼山中学、屯昌县各中学等,或单独,或与体校合作,纷纷办起排球班。1973年,文昌在全县20所中学建立训练点,每校都要开展排球活动。

  排球发展过程中,琼北、琼东地区民间氛围最为浓厚,逐渐在圈内形成“三县一市”的说法,即文昌县、琼山县、定安县、海口市。如,1984年,琼山27个区192个乡组织排球队224个;1986年全县农村举行排球比赛共465场次。在文昌,一个村前前后后建起10多座球场的情况并不罕见,甚至出现过有的学校每个班都有各自球场的情况。得益于厚实的群众基础和持续涌现的人才,文昌中学在1990年代初获得全国中学生“振兴中华”杯排球夏令营“三连冠”,此后又多次斩获全国中学生排球赛冠军。

海南人喜欢通过举办排球赛活跃过节气氛,图为观看球赛的群众。李英挺 摄

  独有海南“土味”

  百年历程中,海南排球逐渐形成自己的“土味”特色。

  首先是乡村、民间氛围火热,群众参与度高。文昌等多个市县做到“村村有球场”。农民、渔民、商贩、学生干完活、卖完鱼、收了摊、上完学后,鞋子一脱,裤腿一卷,就成了球场的一员。

  海南民间排球最红火的时期,当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过年,文昌乡镇农村的排球赛能从正月打到二月,一天都不断。过节要打球,就像开席要吃鸡一样。”文昌体校原校长、排球高级教练吴多发说。

  有钱的地方,则会组织当时的“海南四强”(实力较强的市县和学校队伍)前来开展比赛。“一支队伍到别的市县比赛,租辆车,在路上摇晃半天才能到。大家乐此不疲。”海南大学排球教练周若峰介绍。

  今年在文昌举办的海南排球“村VA”,以鸡、羊、牛等土产作为奖品,十分有农趣,但这并非“原创”,而更像是向传统致敬。在1980年代前,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比赛的奖品就是农产品和农具。周若峰说,当时定安民间经常把打比赛称为“抢羊”,就是这个缘故。

  进入1980年代后,颁发奖金逐渐成为主流。海南师范大学男排原主教练、文昌人林明祥说,这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回乡华侨的支持,“那时只有他们才出得起钱”。

  海南民间排球另一特色在于玩法。提到这一点,人们经常会想到九人制。但周若峰说,其实,早期海南排球并不止于9人,一边10人、11人都有过。

  在林明祥看来,九人制对海南排球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于六人制,它规则较为简单,没有轮换,对球员的技术要求不如六人制那样追求全面。其次,攻防回合多,比赛精彩。同时,后排位置也多,为身高不高的队员和更多人提供了参与机会。”

  而真正能代表海南排球灵魂的,更应当说是“自由”。在民众的日常排球活动中,只要有人就能玩起来,九人制只是民间正式比赛才采用。以双方实力均等为原则,两边可人数对等,也可以人数不对等,即球员实力强的一方以少打多;只有两个人,也可一对一“单挑”。双方可以自由打,也可临时做各种约定:谁打主攻,谁打二传;谁要固定站位,谁可以自由站位;谁能参与进攻,谁只能参与防守;谁能发球,谁不能发球。甚至在一些场合,基于球员特点和双方实力均衡考虑,还允许有的人重度持球。总之,只要遵守排球的基本面,其他方面,怎么赛得起怎么来。

  对球员角色,海南也有特色叫法。主攻,借用琼剧“生”角称谓,叫“冲脚”,意为男主角。一场比赛,一般由两名想当“冲脚”对决的人发起,由他们协商选定各自队员。二传叫“二波”。专职后排防守的,叫“三波”,贼机灵防得好打不穿的,叫“铁三波”。

  排球作为民间活动,各方面都比较随意。没有正式场地时,找片空地,架上球网,用脚在土上划线,就成了。穿着也有“热带特色”,赤膊、穿拖鞋、光脚常见。以至有人开玩笑,海南人打球,“穿拖鞋是对你最大的尊重”“光脚说明他认真了”。

球赛结束后,胜利的队员在欢呼。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南球员虽然个子较小,但用土话说,可谓“人小人精,公小公灵”。许多人从小学甚至上学前就接触排球,一路经过各种“野球”和大大小小比赛锤炼,技术十分娴熟,动作浑然天成、自然优美,弹跳和爆发力惊人,与科班出身的明显不同。这也是“矮人一头”的海南队伍能够在全国青少年赛事中斩获佳绩的原因。

  受制于身高,在成年人职业级别比赛中,海南表现并不亮眼。迄今,男排只有林瑜廷曾入选国家队,女排方面,林美媚代表国家队斩获女子沙排世界冠军,曾洁雅近期入选女排国家队。三人皆来自“排球之乡”文昌。

  进入本世纪,海南省农民男子九人排球赛、“力加杯”、“云木杯”等连年举办,在重大赛事层面给海南排球“保温”“加热”。但在民间层面,随着农村人口外流和人们娱乐方式多样化,火热程度不如以往。但近几年,在一些知名球员带动和网络直播文化的推动下,民间自发开展的球赛又趋于频繁,展现了复兴的势头。

  近期,文昌、屯昌等地频频开展的“村VA”,表明排球仍然深得群众喜爱。尤其是在文昌举办的海南排球“村VA”,声势浩大,火爆出圈,再度唤醒了海南人的排球记忆,在圈内人士看来将在文昌乃至海南造就新一波的排球热。

  海南排球大事记

  ■20世纪初,一批文昌华侨从国外回来,开展了文昌最早的排球活动。

  ■1917年,李寿昌从岛外返回文昌中学任教,推动排球运动在学校传播。

  ■1920年代前后,海府地区的匹瑾中学、琼山县立中学(现琼山中学)、广东省立六师(现琼台师范)、琼海中学(现海南中学)等学校相继开展排球运动,接着传向社会,继而普及全岛。

  ■1920、1930年代,文昌钟声体育会、儋县晨光体育会等体育协会积极开展排球运动,促进其民间传播。

  ■1935年,广东省琼崖第一届中学生体育运动会举行,排球列为比赛项目。

  ■1951年,海南区举办首届体育运动会,排球列为比赛项目。

  ■1954年,广东省排球队到海南指导开展排球运动,推广传授六人制。

  ■1958年,文昌在全国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中夺冠,系文昌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的首个全国冠军,掀起全民排球热。同年,海口率先设立业余体校;此后,琼海、文昌等市县纷纷设立,均把排球列为开展项目。

  ■1970年代,文昌人林瑜廷入选男排国家队。

  ■1980年,广东省选择一批中小学校作为第一批传统项目训练点,文昌中学、琼山中学、定安中学等列入排球试点学校。

  ■1984年,海南区首次成立专业排球队。

  ■1984年11月,荣获世界女排“三连冠”的中国女排前来海南与本地球队开展多场表演赛,轰动全岛。

  ■1990-1992年,文昌中学斩获全国中学生“振兴中华”杯排球夏令营“三连冠”。

  ■1998年,文昌中学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获第五名。

  ■1999年,首届“力加杯”海南省排球联赛举办。

  ■2007年,文昌中学代表中国队参加亚洲中学生排球锦标赛,获得季军。

  ■2017年,首届“云木杯”海南九人制排球赛举办。

  ■2022年,在世界沙滩排球未来赛比利时站中,代表国家队参加的文昌沙排女将林美媚与搭档合作获得冠军。

  ■2023年,海南排球“村VA”——“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举办,掀起新一波排球热。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天涯社区微博
    微博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