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有近万名工人在城市90多个在建工程项目上忙碌。”前不久,在全国首个“镇改市”温州龙港市首次召开的城市发展大会上,龙港市委常委吴策如是宣介着这座改革创新城。
巧合的是,40年前,龙港建镇之初,当时的镇党委书记陈定模也曾做过粗略统计,全镇3000多间楼房同时兴建,37支建筑工程队的各类工人加上房主,每天工地上也有万人规模。
同样是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这座城市的面貌和体量早已今非昔比。
2019年,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龙港市。同年9月25日,龙港市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第一个“镇改市”,也是目前唯一实行“大部制、扁平化”基层行政管理模式的县级市。
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浙江最年轻的县级市,改革的齿轮在鳌江南岸的龙港持续转动……
“城市梦”驱动“龙港现象”
位于龙港市新区的青龙湖客厅,记录了这座年轻城市的发展史。40年对一座城来说看似短暂却饱含厚重感。
如今龙港市所在的位置,原来是鳌江南岸几个不起眼的渔村。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推动龙港建镇,当地党委政府顺应中央政策,大胆提出周边农村劳动力自带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发展。龙港造城,一下子在周边村镇传开了,一大批来自周边地区的“万元户”在龙港集资建城。“做城里人”——众多农民的梦想就这样被激发。
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少乡村集镇一跃成为具有城市规模的“特大镇”并不少见,但农民自费建城的现象除了龙港以外似无他例。
2019年,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龙港市。作为全国第一个“镇改市”,龙港市从设立之初就推行“大部制、扁平化”基层行政管理模式。
原来12个镇内设机构、11个事业单位、18个县派驻机构共41个部门,被整合为15个党政大部门。同时,综合设置6个直属事业机构,不设乡镇、街道,推进构建“小政府大服务”体系。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蒋泰维说:“几十年来,吃改革饭、走改革路就是龙港的独到之处和‘看家本领’,这也是‘龙港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
蒋泰维认为,“龙港现象”集中表现为“三个第一”,即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中国第一个镇改市、中国第一个实施“大部制、扁平化”改革的县级市。他带领的调研组研究认为,“龙港现象”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敢为人先、创新创业、农民建城、工商兴市、优化环境、高效治理”。
城市扩容改革探路
经历40年发展,龙港常住人口从6000人增长到47万人,辖区面积从7.2平方公里增加到184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从500万元增长到370亿元。
位于龙港新城的温州东方雨虹新材料项目现场,机声隆隆,一派热火朝天景象。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未来将成为绿色建筑新材料生产基地。
从城镇到县级市,龙港产业不断扩容升级:传统的印刷、礼品等优势产业,从“前店后厂”模式转型升级成为线上线下融合的龙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不断落户龙港。
数据显示,撤镇设市以来,龙港市累计招引落地项目70个,总投资473.98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
与此同时,因改革而兴的龙港持续走在改革的路上。
“我们的施工申请一次性通过,前后只花了5天就进入施工阶段。”温州东方雨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周世文说。
企业获得感背后,是龙港市政务服务中心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的成效:通过“一个主体、一组评测、一份报告、一次联审”新模式,在委托阶段,企业只需全过程一次委托、由一个中介主体(或联合体)承接,就能获得一份涉及建设阶段的所有涉企中介评估报告;在审查阶段,政府多部门和专家成员对企业项目开展一次性联合审查,将原来3个事项的15天审查时间缩短至5天,评审时间减少三分之二。
龙港市委书记何宗静说,我们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每季度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创新成立县级企业服务中心,迭代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集成改革,做到“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
“龙港现象”新篇章
在前不久举行的龙港市城市发展大会上,龙港市委提出“城市合伙人”的概念,希望有更多的乡贤、有识之士加入这座“农民城”“改革城”的接续发展中。
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部长南阁表示,之所以提出“合伙人”概念,源于龙港发展的特质。“20世纪80年代,在‘地不分东西,人不分南北,谁投资谁受益,谁出钱谁建房,鼓励进城,共同开发’口号的号召下,第一座‘农民城’由此诞生。可以说,龙港的发展源于‘合伙建城’。而如今,我们就是要吸引更多的创业创新者成为龙港的‘新合伙人’,共享改革红利,成就青春梦想。”
受访专家认为,龙港设市以来,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需要处理好大部门制改革和上级部门衔接、降低行政成本和减轻基层压力等几对关系。理顺这几对关系,不仅关乎龙港市发展,更是为新型城镇化改革探路。
温州市委党校教授、温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朱康对认为,龙港在体制改革上的探索还将持续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打造功能集成的服务型政府;二是探索扁平化治理,构建市直管社区的基层治理体系;三是紧扣低成本目标,打造小政府大服务的运作模式;四是聚焦高效率要求,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