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孩子沉迷手机不听劝咋办?“兜医圈儿”特邀专家支招改善亲子关系

  8月16日上午,作为海南日报健康融媒工作室(兜医圈儿)成立5周年配套活动之一,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省融媒体中心、南国智库大健康研究中心、海南日报健康融媒工作室(兜医圈儿)平台联合开展了两场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

  其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硕士祁丽萍以《手机时代的亲子双赢:从冲突到协作》为主题,针对当下很多青少年喜欢刷手机问题,指导家长如何沟通和引导孩子了解长期玩手机的危害,要让孩子找到更多表达自我和得到满足的途径和方式。

  “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玩手机管不住自己就是不听话,即便孩子答应玩一段时间就停止但也‘停不下来’,手机成瘾。”祁丽萍说,实际上这和孩子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导致的自控力不足有关,是正常现象。

  她表示,这时候,作为家长,需要多一些耐心,要找到与孩子共情、展开技巧性引导的沟通方式。比如先尝试告知孩子,长期沉溺玩手机,会影响社交能力,也会让自己深度阅读能力减弱,更会影响身心健康,最终让自己“变笨”,手机可以玩,但需要管住自己。

  祁丽萍向现场“听讲”的广大家长说,孩子玩手机的内在动力和感受可能与家长的想象不同,比如孩子刷短视频是为了逃避学习压力,又或者因为缺少朋友的快乐补偿。“我在门诊上就遇到过,有的孩子玩手机一个上午,哭着对妈妈说自己好内疚,自责,觉得这样要‘废了’,希望妈妈帮助自己。”祁丽萍说,这时候,家长就需要抓住机会与孩子建立沟通机制,协商共管手机,制定玩手机的时间、程度等规则。

  现场,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愿意让父母管自己的手机,但祁丽萍表示,实际上孩子也会希望父母帮助管理手机,孩子在心理上是不愿意“躺平”的,也希望自己学习好,在自己做不到,没有信心的时候,寄望于刷手机来满足自己,但当发现自己看手机太多,作业做不下去,书看不下去,就会自责,懊恼,自己痛苦时又无处排解,于是又借助刷手机来给自己心理慰藉和满足,形成恶性循环。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家长与孩子达成手机共管的共识。”祁丽萍说,要从家庭结构环节入手,当孩子玩手机太多并出现自责,这时不需要骂孩子,不要加深情绪,要安抚和提供情绪引导,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实现共情,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协商共管就变得容易起来了。

  现场还有家长提问,自己孩子上初一后就给手机孩子玩,却发现孩子成绩明显下降,孩子到了什么年龄段才适合给手机?

  祁丽萍说,这没有明确的年龄段建议,每个孩子情况不同,没有科学依据显示哪个年龄段给了手机就不会出问题。“这是可以协商的,一般12岁以下的孩子是家长制定规则,12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强烈,更多需要沟通和商量制定手机管理机制,要多倾听孩子的诉求。”祁丽萍说,可以尝试把制定规则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制定自我管理规则,父母来参与监督,孩子做到时就给予正向反馈和鼓励。做不到时,就劝导,再协商让父母加强管理和监督。

  “听了祁丽萍老师的课,我更加明白与孩子协商共管手机的必要性,以前总是忙于工作疏于沟通和管理,今后在玩手机等问题上,要积极和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愿意听父母的意见。”家长冯先生说。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