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底海南全岛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海南各高校主动对标封关严格规定和要求,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自上而下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准备工作,为自贸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一、人才培养:定制化培育,打造适配自贸港需求的人才梯队
海南大学作为省内高校龙头,率先行动,依据封关后自贸港对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海关监管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新增“自贸港海关管理”“跨境数字贸易”等5个本科专业,2025年招生计划达800人。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将《自贸港关税政策解析》《国际海关规则与实务》等课程纳入必修模块,并与海口海关、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建“自贸港通关实训基地”,通过模拟封关后货物通关全流程,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目前已有300余名学生参与实训,其中90%通过海关报关员职业资格模拟测试。
海南师范大学聚焦语言服务和法律人才培养,新增“商务英语(自贸港方向)”专业,引入剑桥商务英语认证体系,与三亚国际免税城、DFS迪斐世集团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2025年首批120名学生已进入企业实习。在法学专业方面,开设“自贸港法律实务”课程群,邀请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起草专家授课,组织学生参与跨境贸易纠纷模拟仲裁等实践活动,培养熟悉国际规则和自贸港法律体系的专业人才。同时,学校还针对自贸港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在知识产权专业中增设“跨境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方向,与海南省知识产权局合作,引入国际知识产权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紧扣自贸港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在跨境电商专业,学校与阿里巴巴国际站、京东跨境物流等企业合作,实施“工学交替、双元育人”模式,学生每学期有1/3时间在企业参与真实项目运营。2025年,该专业学生运营的跨境电商店铺月均销售额突破50万元,部分学生还获得了阿里巴巴跨境电商初级运营师认证。此外,学校针对封关后免税行业的用人需求,开设“免税商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邀请免税行业资深从业者参与课程设计,设置“免税商品营销策划”“免税店客户服务”等核心课程,与中免集团、海控全球精品免税城建立订单班,202年首批80名学生已提前被企业预定。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围绕封关后自贸港法治建设需求,加强公安、司法类专业群建设。在治安管理专业中增设“自贸港口岸治安防控”方向,与海口边检总站合作开发《自贸港出入境人员管理实务》课程,引入真实口岸执法案例进行教学。2025年,学校与海南省公安厅联合开展“自贸港执法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定向培养150名熟悉自贸港法律法规、具备跨境执法能力的专业人才,其中60%的学生将参与到封关前的口岸执法模拟演练中。学校还与海南大学法学院合作,开展“自贸港法律与执法协同培养项目”,让学生既学习专业法律知识,又掌握执法实践技能,提升综合执法能力。
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封关后自贸港大健康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等专业。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深度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2025年为先行区输送200名掌握国际先进医疗服务理念和技术专业人才。同时开发了“国际健康旅游服务”特色课程,邀请国内外健康管理专家授课,培养学生为国际游客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学校还与海南医学院合作,建立“大健康产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共享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共同培养适应自贸港大健康产业发展复合型人才。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聚焦自贸港数字经济发展,在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专业中开设“跨境电商系统开发”“自贸港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等课程模块。与腾讯云、华为云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2025年投入500万元更新实训设备,开展“自贸港智慧政务系统开发”“跨境电商平台搭建”等实战项目,学生团队开发的“自贸港企业税务申报辅助系统”已在洋浦经济开发区试点应用,有效提升企业办税效率30%。学校还与三亚学院联合成立“自贸港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开展跨境电商智能监管、数据安全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发挥语言专业优势,新增“商务韩语(自贸港方向)”“商务俄语(自贸港方向)”专业,与韩国济州道、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025年,选派80名学生赴韩国免税店、俄罗斯跨境物流公司实习,同时邀请国外专家开展“自贸港多语言服务与跨文化沟通”专题培训,培养适应自贸港国际化需求的语言服务人才。学校还与海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自贸港语言服务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整合两校语言专业资源,共同开发课程,为自贸港培养具备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语言服务人才。
二、学科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强化特色学科优势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围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海洋经济,加速学科建设。在热带农业领域,学校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共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中心,依托封关后“零关税”政策,加快引进东南亚优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目前已引进榴莲、山竹等新品种200余个,开展品种改良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已在海南10余个市县推广应用,带动农民增收超5000万元。在海洋学科方面,新增“海洋资源与环境(自贸港海洋经济管理)”硕士点,与洋浦港务局合作开展智慧港口运营管理研究,为封关后海南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亚学院则重点发力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关学科。学校与腾讯、华为等企业共建“自贸港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工智能(跨境电商方向)等专业,投入1500万元建设大数据实验室、人工智能实训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2025年,学校承担的“自贸港跨境电商智能监管系统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研发的智能算法可提升跨境电商商品监管效率40%以上。
海南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持续深耕,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为引领,推进自贸港特色学科群建设。学校整合经济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等优势资源,成立海南自贸港发展研究院,聚焦自贸港政策创新、制度型开放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在金融学科,联合上海证券交易所、海南证监局等单位,共建“自贸港金融创新实验室”,投入2000万元打造区块链金融、跨境投融资等实验平台,开展“自贸港离岸金融监管模式”“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控”等课题研究,相关成果已为海南省金融监管部门提供12份政策咨询报告,其中3项建议被纳入自贸港金融政策试点方案。
三、科研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攻克自贸港发展技术难题
海南医学院针对封关后可能面临的公共卫生风险和生物安全挑战,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自贸港生物安全监测与防控”专项研究。团队联合海口海关技术中心,建立了覆盖海南全岛的生物安全监测网络,研发出快速检测外来物种和病原体的技术与设备。目前已成功研发出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红火蚁等有害生物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时间从原来的数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相关技术已在海南口岸检疫中应用。学校还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合作,开展“海洋生物安全与生态保护”联合研究项目,共同研究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技术,保护海南海洋生态环境。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聚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与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合作建设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中心。学校投入800万元购置先进实验设备,开展海上风机叶片材料优化、风电场智能运维等研究。截至目前,已取得发明专利12项,其中“一种适用于海南海域环境的海上风机防腐涂层技术”已应用于洋浦海上风电项目,使风机设备使用寿命延长15%以上,有效降低运维成本。
海南大学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自贸港产业发展。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领域,学校热带作物学院与海南农垦集团合作,开展橡胶树新品种培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抗寒、高产的橡胶树新品种“海垦1号”,该品种在海南北部地区种植后,单产提高30%,目前已推广种植5万亩,预计年产值增加2亿元。在海洋科技方面,学校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中科院深海所,研发出“深海矿产资源智能开采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具备自主导航、精准采样等功能,已在南海海域完成3次实地测试,为海南开发深海资源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此外,海南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成立“海南自贸港政策协同研究中心”,共同开展自贸港政策创新、制度型开放等领域的研究。中心整合各高校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针对自贸港封关运作后的政策实施、风险防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已形成10余项研究成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四、校地协同:服务地方发展,助力自贸港建设实践
琼台师范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在文化旅游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积极作为。学校与海南文旅部门合作,开发“自贸港文化旅游精品课程”,培训导游、景区服务人员等2000余人次。同时,依托学前教育专业优势,为自贸港建设培养国际化幼儿教师,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目前已有50名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自贸港产业需求,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海南省商务厅合作,开设跨境电商、国际物流等职业技能培训班,目前已培训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3500人次,培训合格率达98%。此外,学校还与海口综合保税区合作共建“自贸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孵化创业项目23个,带动就业120余人。
海南开放大学在人才培育与社会服务方面持续发力,成果丰硕。在职业技能提升领域,学校联合海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打造“自贸港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推出“跨境电商全流程实战课程”,涵盖选品运营、国际物流、跨境支付等核心内容。2025年,该培训基地已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8期,累计培训学员4500人次,学员运营的跨境电商店铺平均月销售额突破10万元,部分优秀学员成功孵化自有品牌,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在社区数字化服务建设上,海南开放大学投入300万元开发“自贸港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整合政策解读、技能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模块,在全省19个市县的社区推广应用。平台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达120万次,为居民提供“自贸港政策在线答疑”“跨境贸易基础技能培训”等服务超10万次。同时,学校针对社区工作者开展“自贸港社区治理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目前培训社区干部1800人次,帮助他们掌握国际化社区管理模式和跨境事务处理能力。此外,学校还依托“国家老年大学(海南分部)”“海南省乡村振兴大学”“海南社区教育大学”三块牌子,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活动。在社区教育方面,海南开放大学针对封关后居民对国际化生活技能的需求,推出“自贸港生活英语”“国际礼仪与文化交流”等课程,在全省19个市县设立社区教育教学点,目前累计培训社区居民8000余人次——尤其是在老年教育领域,学校打造“银龄e学堂”线上平台,开设“自贸港时事热点解读”“跨境旅游英语”等特色课程,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突破3万人。同时,学校与海南省侨联合作,开展“侨胞技能提升计划”,为归侨侨眷提供跨境贸易、涉外服务等技能培训,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自贸港建设,目前已培训侨胞1200余人次。
下一步,海南各高校将继续以封关运作的严格规定和要求为指引,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变革,到学科建设的转型升级;从科研领域的攻坚克难,到校地合作的深入推进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共同书写自贸港建设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