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城市高校布局的变动正成为备受瞩目现象。近年来,海口高校正悄然兴起一股外迁的大潮,这一趋势背后蕴含着诸多深层次因素,对高校自身发展、城市空间布局以及教育资源配置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放眼国内,诸多城市高校外迁案例已为海口高校外迁这一趋势奠定了基础。以北京为例,早在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便启动了昌平沙河校区的建设,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达25.6万平方米,2016年该校区正式启用,迎来了首批入驻的学生。目前,该学校已有多个学院陆续搬迁至沙河校区,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在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其怀柔校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00.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上海同样经历着高校外迁的浪潮。上海海洋大学于2008年整体搬迁至临港新片区,新校区占地面积约1600亩,相比老校区面积大幅增加。随着学校的入驻,临港地区的教育氛围愈发浓厚,学校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如今,上海海洋大学在临港新片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科研和生活体系,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上海电机学院也于2019年完成了临港校区的建设,新校区总建筑面积达40.9万平方米,入驻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与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样,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海口高校外迁这一举措绝非偶然,而是积极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早在2005年,桂林洋高校区奠基典礼举行,这个最初被称为“桂林洋教育园”的项目,被列入海南省当年经济工作重点项目。其建设总投资初步计划预算为36亿元,占地面积达1万亩,建筑面积352万平方米。按照规划,落成后的桂林洋高校区将容纳多所高校。2006年10月,琼台师范和海南经贸职业学院率先成为第一批迁入高校,700余名师生开启了在新校区的教学生活。随后,2008年秋季海南师范大学部分院系入驻,2010年9月海口经济学院部分院系也迁入其中。截至目前,海南经贸职业学院和琼台师范已全部迁入大学城,海口经济学院所有院系也已完成搬迁,桂林洋大学城已颇具规模,优势和机遇日益凸显:
一是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拓展办学空间,满足发展需求。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过去十年间,该校招生人数从5000人增长至12000人,学生数量的激增使得老校区不堪重负。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在数量和空间上都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人均教学资源占有量大幅下降。老校区图书馆藏书空间有限,新书上架困难,学生人均可借阅图书数量不足50册。而外迁后,学院在桂林洋大学城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校区占地面积达1000亩,是老校区的3倍之多。新建的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藏书量迅速扩充至150万册,人均可借阅图书提升至125册。新校区还新建了多栋现代化教学楼,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满足了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促进高校间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海口高校外迁形成了大学城等高校集聚区域,如桂林洋大学城,入驻了琼台师范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口经济学院等多所高校。在这个集聚区内,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成为可能。各高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资源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共享,学生可以跨校借阅图书、使用体育设施。例如,琼台师范学院的音乐专业学生可以到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化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共享优质演出场地。同时,高校间还开展了联合教学、科研合作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桂林洋大学城各高校间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达30余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共享资源与协同发展,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了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是可以推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疏解中心城区压力。海口中心城区长期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核心功能,人口密集,交通拥堵。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给中心城区的交通、公共服务等带来了较大压力。以海南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位于市区繁华地段,周边交通流量大。每到上下学高峰期,学校周边道路拥堵严重,机动车通行缓慢,公交车准点率大幅下降。高校外迁后,大量师生从中心城区迁出,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据交通部门统计,海南师范大学部分院系搬迁至桂林洋校区后,其老校区周边道路在早晚高峰时段的车流量减少了约20%,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人口的疏解也减轻了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压力,为城市其他功能的优化提供了空间。促进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化。高校外迁使得城市空间得到重新规划,促进了功能分区的合理化。老校区的土地资源得以释放,可用于发展更符合城市核心功能定位的产业。例如,海南大学海甸校区部分土地置换后,周边区域规划建设了商业综合体和高端写字楼,引入了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企业,提升了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综合竞争力。而高校外迁到城市周边区域,如桂林洋等地,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形成了以教育为主导的新功能区,完善了城市的功能布局,促进了城市的均衡发展。
三是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校外迁带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桂林洋大学城为例,为满足高校入驻需求,政府加大了对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交通方面,新建和改造了多条道路,开通了45路、51路、67路等多条公交线路,连接大学城与市区,总投资达5亿元。同时,加大了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约3亿元。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满足了高校师生的生活和教学需求,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促进周边产业繁荣。高校师生的大量入驻为周边地区带来了旺盛的消费需求,促进了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的繁荣。在桂林洋大学城周边,各类餐馆、小吃店数量从高校入驻前的不足20家增加到如今的200余家,形成了热闹的美食街区。同时,住宿业也蓬勃发展,快捷酒店、民宿数量不断增加,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住宿需求。此外,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也日益丰富,为师生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利的购物环境。据估算,大学城周边商业服务业的年营业额超过2亿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科研成果在周边企业得到应用,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如今,海口新一轮的高校外迁趋势愈发明显。海南医科大学桂林洋新校区(二期)项目于2024年12月24日正式开工,该项目由海南控股旗下海控置业代管,海控建设、中建三局承建。项目坐落于海口市江东新区海涛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达16.957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0.5001万平方米。其建设内容涵盖教学实验楼、宿舍楼、教师公寓、体育馆、食堂以及配套用房等多个关键部分。据了解,新校区还将着力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全力打造智慧校园,构建起能够支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项目一旦建成,不仅会极大推动海南医科大学朝着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迈进,为自贸港建设、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服务,还能充分发挥海南的地缘、资源和政策优势,助力“健康海南”“健康中国”建设,在加快发展热带医学、服务“一带一路”和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贡献力量;海南师范大学的外迁建设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2024年9月27日,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二期教学楼及综合楼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8.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海南农垦中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透露,当时项目总体形象进度已完成近35%,教学楼及综合楼项目已经封顶,随即开展二次结构的施工,按照计划在春节前完成施工并具备交付条件。尽管超强台风“摩羯”曾给项目的工人宿舍区和食堂造成严重破坏,但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在台风过后迅速抢抓被耽误的施工时间。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的基础设施,扩大教育供给,对引进教育消费、促进教育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这些新事例表明,海口高校外迁在持续进行,各高校正积极通过外迁与新校区建设,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机遇,以适应教育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求。
不能不说的是,海口高校外迁并非简简单单、一蹴而就,而是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外迁过程复杂且风险高。高校搬迁涉及大量人员、物资转移,过程复杂且风险高。许多高校的科研设施和实验室长期扎根老校区,搬迁过程中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某高校在搬迁大型科研设备时,因运输不当造成设备关键部件损坏,维修费用高昂且耽误科研进度。同时,搬迁过程中教学秩序易受影响,课程安排、考试组织等工作面临挑战,可能对教学质量产生短期不利影响。二是增加师生通勤成本。高校外迁后,师生通勤距离大幅增加。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部分教师原居住在市区,搬迁至桂林洋校区后,通勤时间延长至1-2小时。每天耗费大量时间在路途上,降低了教师工作效率,影响生活质量,部分教师因通勤不便产生较大工作压力。对于学生而言,通勤时间过长也影响学习与课余生活安排,减少了参与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时间。三是新校区配套设施不完善。新校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在短期内难以完备。教职工在购物、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面临诸多不便。如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依托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刚入驻桂林洋时,周边医院数量有限,医疗水平不高,教职工就医困难;学校附近中小学教育资源薄弱,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突出。学生在新校区周边的娱乐、社交活动也受限,新校区周边娱乐场所匮乏,学生课余生活单调,影响综合素质培养。等等。
综上所述,海口高校外迁既具有诸多优势与机会,也面临一定的威胁也挑战。高校与政府应充分发挥优势,把握机会,积极应对威胁与挑战,确保高校外迁顺利推进,实现高校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一是科学规划外迁布局。契合城市发展规划。高校外迁应紧密贴合海口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以桂林洋大学城的建设为例,其选址与发展契合了海口“东进”的空间战略。大学城所在区域交通便利,与江东新区紧密相连,未来有望借助新区的发展优势,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据统计,截至2024年,桂林洋大学城已入驻多所高校,在校师生人数达5万余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教育集聚效应。在后续的高校外迁规划中,应继续遵循城市规划方向,如在海口“西扩”战略涉及的区域,可提前规划高校入驻,以教育带动区域发展,避免盲目选址造成资源浪费。考虑高校自身需求。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学科特色与发展需求,在规划外迁时需充分考量。海南医学院在规划新校区时,就着重考虑了医学教育对实践教学场地、附属医院配套等的特殊要求。其新校区选址靠近优质医疗资源,周边规划建设了多家附属医院,为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临床实践机会。新校区的实验室面积也大幅增加,达到了5万平方米,比老校区增长了3倍,满足了医学科研对空间的需求。其他高校在规划外迁时,也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如工科院校注重产学研合作空间,文科院校注重文化氛围营造等,合理规划新校区的布局与功能分区。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优化。交通便利性是高校外迁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部分院系迁至桂林洋校区后,师生通勤时间大幅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加大了对该区域交通设施投入,开通了多条公交线路,并优化了公交运营时间。目前,从市区到桂林洋校区的公交线路已增加到5条,高峰期发车间隔缩短至10分钟以内。此外,规划中的轻轨线路也将经过大学城,预计建成后将进一步缩短通勤时间,提高出行效率。在未来高校外迁过程中,应提前规划交通设施,优先建设连接新校区与市区的快速通道,确保师生出行便捷。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新校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师生的生活质量。在桂林洋大学城,随着高校的入驻,周边的餐饮、住宿、购物等设施逐渐丰富起来。但在初期,教职工在购物、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不便。为此,政府与高校合作,在大学城周边建设了多个生活配套项目。新建了大型购物中心,入驻商家超过200家,满足了师生的日常购物需求;同时,引进了优质的医疗机构,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了医疗保障水平。此外,还规划建设了多所中小学,解决了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在后续的高校外迁项目中,应同步规划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新校区启用时,师生能够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
三是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土地政策支持。土地是高校外迁的关键要素。政府应出台积极的土地政策,保障高校新校区建设用地需求。例如,在土地出让方面,可采用定向出让、协议出让等方式,优先满足高校外迁的用地需求。同时,对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给予土地出让金优惠政策。据了解,部分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中,通过土地政策优惠,节省了大量资金,用于校园建设与教学设施购置。在未来,应继续完善土地政策,简化土地审批流程,提高高校获取土地的效率。资金支持与监管。高校外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设立高校外迁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新校区建设、教学设施购置等。如海口市财政在过去几年中,每年投入数亿元资金用于支持高校外迁项目。另一方面,鼓励高校通过多元化渠道筹集资金,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校园建设、争取金融机构贷款等。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监管,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定期对高校外迁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防止资金浪费与违规使用。
四是促进校地合作与协同发展。与当地企业合作。高校外迁到新区域后,应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与桂林洋周边的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建设了多个实训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培养服务。通过合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据统计,该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已达10余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万元。在未来,高校应积极与当地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参与当地社区建设。高校应积极参与当地社区建设,回馈社会。例如,海南大学在新校区周边社区开展了文化讲座、科普宣传等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高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也可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参与社区建设,高校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还促进了校地关系的和谐发展。在高校外迁过程中,应将参与社区建设纳入规划,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实现高校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五是注重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元素融入新校区建设。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将高校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海南师范大学在桂林洋校区建设中,保留了老校区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元素,如校门的设计风格、校园内的雕塑等,让师生在新校区也能感受到学校的历史底蕴。同时,通过建设校史博物馆、文化长廊等,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办学成果,增强师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未来高校外迁项目中,应提前规划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将学校的文化特色融入新校区的每一个角落。开展文化活动促进传承。高校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例如,海口经济学院在新校区组织了校园文化节、社团活动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传承和发扬学校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高校外迁后,应持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让校园文化在新环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通过以上一系列策略与措施的实施,海口高校外迁将能够更加顺利地推进,实现高校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双赢局面,让高校在新的区域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海口教育事业和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