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西南角的东方市四更镇,碧海潮汐退去,大片盐田在阳光下展开。透过航拍视角,它们宛如大地上的调色板:绿色、褐色、橙红、雪白,一块块分区错落,织就出一幅独特的几何画卷。
这些色彩并非人为染就,而是自然与微生物共同的杰作。
海南东方市四更镇盐田。记者颜乐驰摄
当海水被引入盐田,经过层层蒸发池逐渐浓缩,盐度一点点升高。盐度不同,水色便各异:
低盐池里,藻类旺盛,水面泛起淡绿;
中盐池中,藻类渐稀、盐生菌繁衍,池水变得金黄、褐红;
而在高盐区,嗜盐藻类和古菌释放类胡萝卜素,池水被染成橙红;
当盐分饱和,晶体析出,结晶池便闪现一片耀眼的白。
海南东方市四更镇盐田。记者颜乐驰摄
这种渐变的色彩,正是盐度变化的直观标尺,也是微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生动注脚。每一格色块都记录着海水从液体到固体的转变过程,从海洋馈赠到餐桌盐粒的漫长旅程。
在这里,自然科学与人类劳动彼此呼应。盐工世代相传的经验,让这片盐田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一处“活的实验室”,向人们展示生命在极端条件下的韧性,以及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
海南东方市四更镇盐田。记者颜乐驰摄
航拍下的东方盐田,不只是地理风景,更是一部立体的科普读物:它告诉我们,色彩背后是盐度与微生物的对话,是自然演化与人类智慧的交汇。
海南东方市四更镇盐田。记者颜乐驰摄
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记者颜乐驰摄
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记者颜乐驰摄
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记者颜乐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