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正是农耕好时节。此时,翻阅几本画家的画集,几幅描绘农耕的画作出现在眼前,令人赞赏不已。
齐白石的《雨耕图》。中国美术馆藏
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度。伴随农耕文明的发展,描绘农耕文明成了历代画家笔下的题材,留下了各种农耕图,如明代唐寅的《江南农事图》、明代戴文进的《春耕图》、明代沈周的《柳外春耕图》、近代齐白石的《雨耕图》等。这些反映农耕的画作,不仅成为画坛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也从一个侧面刻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农耕情况,值得珍藏和品赏。
当然,尽管画家描绘农耕图的视角不同,布局迥异,用笔设色各异,但其出发点基本相同,那就是都表达了对五谷丰登的企盼,对农人辛勤耕作的颂扬,对劳动者的赞美,也对耕牛默默奉献的点赞。
明代画家唐寅的《江南农事图》,立轴,纸本设色,纵74.4厘米,横28.1厘米,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从画面看,一条河流从田野间贯穿而过,河流上舟楫往来,两岸村舍俨然,树木葱郁,河流两侧水田连片,远处山峦起伏,一派江南四月景色。细细观赏,画图中上方,可见几个农人俯下身子,正在田间忙于插秧,那插下的秧苗星星点点遍及连片田野。如此农忙景象,恰如画上题识:“四月江南农事兴,沤麻浸谷有常程。莫言娇细全无事,一夜嬠车响到明。”纵观画面,布局清朗,意境清远,笔若游丝,细腻生动,别具艺术风采。
明代画家戴文进的《春耕图》,绢本设色,纵144.8厘米,横105.8厘米,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从画面看,远处群山巍峨,溪流淙淙,翠柳下垂,桃花盛放,一派春日景象。近处,即在画面左下方,一农人赤足弓背,头戴笠帽,一手扶犁,一手拿着一根鞭,他前面的那头牛正拉着犁往前走。而画面的右方,一头戴笠帽的农人正坐在树下,其身旁搁置着犁具,邻近有一头牛伏卧地上,呈现稍作田间休息状。而中间溪流上有一桥,一孩童赤着脚,手提篮子正从桥上路过,似乎在为农人送饭和茶水,也许是出乎好奇,孩童还看着桥下流淌的溪水呢。纵观画面,充溢着浓郁的春耕气息。戴进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和精心布局,平添了画面的真实感。
近现代画家齐白石的《雨耕图》,创作于1952年,纵69厘米,横52厘米,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从画面看,远处烟雨蒙蒙,青山隐现,一桥连接着两岸,桥头附近树木葱茏。近处一农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这分明是农人在下雨天里忙于耕作。瞧!农人卷着裤腿踩在田里,前面一头耕牛在用力拉着耙,他扶着耙赶耕牛往前走。这不,他的一只手里还拿着赶牛用的竹枝呢。随着耕牛拉着耙往前走,耙周边的田水泛起了涟漪。纵观画图,画面简约,设色淡雅,却将农人在雨天里耕作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堪称原汁原味的雨天耕作图。
画家笔下的农耕图,承载的是绘画艺术,传递的是农耕文明,值得人们好好品赏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