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文昌十八行村:“十八行路”穿越古村 遇见“九牧堂”
南海网 2024-10-23 09:19

  十八行路、同心路、同德路,一个个饱含情感和文化底蕴的名字,映入记者的眼帘。文昌市会文镇湖丰村委会十八行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我省现存明清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村,如今这座古老的自然村落的村道拥有了自己的姓名和“名片”,更加方便四方游客来参观,也赋能产业振兴。

十八行村的村道有了自己的姓名和“名片”。记者 吴岳文 摄

  10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十八行村,这里古树参天。在村口,有一个写着“十八行路”的路牌醒目地矗立在路边,路牌下方还有小字指引着方向。路牌上悬挂着一个三维码,记者用手机扫一扫,不仅能看到十八行路的走向起止点、长宽度、相交道路、重要地理实体等信息,还能了解到路名的来历含义、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信息。乡村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十八行村也通过把路名标志打造成展示乡村特色的亮丽名片。

十八行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记者 吴岳文 摄

  “村里呈扇形分布着十八行前后对齐、高低有序、房屋相连的多进院落而得名十八行村。”湖丰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颜仁勇告诉记者,十八行路自东向西,穿越这个古村,为“彰显特色,传承文化”,故命名十八行路。

  记者来到十八行村的同心广场,这里是村民经常举办活动的地方。“我们村的祖先是从福建迁来,全村几百人都姓林,同一个祖宗,古时就出过2个进士、5个举人、9个秀才。”村民们自豪地说。同心广场附近,一排排古宅望不到边。清初,曾在江西高安县任知县的林运鑫的古宅前至今还存有上马石、石制马槽和石制金鱼花池。颜仁勇轻轻抚摸,若有所思,似乎在遥想当年该村红翎相映的盛况。

十八行村的村道有了自己的姓名和“名片”。记者 吴岳文 摄

  十八行村村民小组长林方汇向记者介绍,村里的同心路原拟命名为北山路,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认为该路起于同心广场,又连接十八行和北山两个村庄,为表达两村村民团结同心之意,因此把北山路修改为同心路。

  林方汇告诉记者,村里的房子不像别的地方以辈分、年龄长幼分高低建造,而是平行而筑,每行纵向中轴对齐,寓意“兄弟同心,邻里不欺”。

村里民宅大堂正门上方高挂写有“九牧堂”三字的牌匾。记者 吴岳文 摄

  记者看到,村里有几座民宅,大堂正门上方高挂写有“九牧堂”三字的牌匾,林方汇透露,这个牌匾可不能乱挂,只有出了大人才或有所建功的人家才能挂。

  村里最古老的一栋“九牧堂”古宅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文昌市重点保护文物。房梁、主体结构至今仍保持着原貌,就连门板、梁架木构件、公阁等处都有精美雕刻。林方汇说,“九牧堂”的来源极具特色,这要从“九牧林家”的一段辉煌历史说起。相传,唐代年间,迁居福建的林姓始祖林禄的十六世孙林披,他生有9个儿子,后来都进士及第,并都做了州刺史,门庭显赫,由于州刺史被称为州牧或牧守,兄弟9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后来,“九牧”被作为林姓人的一种荣贵无比的标志而世代流传。

  “我们村注重礼仪,按传统,新婚夫妇次年春节要在父母陪同下到各户村民家拜年祝福。”林方汇说,十八行村尊师重教,人才辈出。在清代出了不少官员,近代在海外的华侨也不少,如今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也多,考上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也多。

十八行村民宅。记者 吴岳 摄

  “我去过很多地方,像十八行村这样的村庄在海南乃至全国都很罕见,十八行小巷曲径通幽,使宅子相互分开保持独立,却又阡陌相连,来到院子里,才发现别有洞天:屹立400多年的古宅九牧堂、嗣济堂,青砖黛瓦,风采依旧,房梁屋脊雕龙画凤,小院花木丛生,别有一番滋味。”来自河南的游客周先生说,走在这座古村,不自觉得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十八行村历史文化馆。记者 吴岳文 摄

  “通过挖掘乡村地名历史故事、人文价值,让十八行村等古村落被外界看见,繁荣了乡村文化,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内涵。”颜仁勇介绍,随着“十八行路”“同心路”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地名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游客循着路名到村里旅游,村里的美食、美景等名号也越叫越响亮,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