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名,能承载历史文化,甚至能反映地理风貌、风光景致,折射当地历史变迁。在海南,就有不少地方以景为名,一窥这些景物地名,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与人文,可以看到过往的风景。
颜塘漾月
一轮明月漾颜塘
在儋州洋浦有两个村名颇有诗意的村庄——颜塘村和漾月村。这两个村庄的村名因何得来,这得从旧“儋州八景”说起。
“颜塘漾月”命名于明代,是旧“儋州八景”之一。民国《儋县志》记载:“颜塘漾月,在登龙里漾月村之前。每当月照塘中,波光荡漾,水光月光,如金银宫阙在目前焉。前清举人、学正文冠斗有诗云:‘半亩方塘一曲湾,溶溶明月韫其间。塘分月色凝冰片,月荡塘波盥玉颜。皓月映塘塘灿烂,寒塘泛月月回环。等闲对面嫦娥语,引上蟾宫把桂扳。’”
古时颜塘是一处不大的水塘,但却是赏月好场所,明清时期多任儋州知州都曾留下描写“颜塘漾月”的诗作。明代嘉靖初年出任儋州知州的萧弘鲁有诗作《题儋八景》,其中有描写“颜塘漾月”的诗句:“爰有方塘一亩宽,风恬水活月澄盘。主人夜寂寻真乐,须认当年一个颜。”
明代万历年间儋州知州曾邦泰也有描写“颜塘漾月”的诗作:“清汉霏微月,方塘淡荡风。风行水上下,月逐波玲珑。吠蛤时窥白,鱼游小吸红。寒光与流越,岂在影相同。”
到了清代,“颜塘漾月”景美依旧。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出任儋州知州的韩祐作“儋州八景”诗,其中有《颜塘漾月》,诗句如下:“一轮明月漾颜塘,秋水涵珠夜吐光。能使坡仙浮桂棹,堪招太白泛霞觞。金风细细金波灿,玉魄盈盈玉露香。拟似廉泉清且洁,政余尽可浣诗肠。”
在颜塘旁边有两个古村,相传都建村于宋代时期。这两个村庄近水楼台先得月,先后因“颜塘漾月”景色而改名为颜塘村、漾月村,这两个充满诗意的村名由此而来。
晚翠
其色入晚而弥翠
儋州光村镇有一个晚翠村,此村的村名也与景色有关。民国《儋县志》有记载:“松林晚翠,在乔松里。旧多松树,其色入晚而弥翠。”“松林”即松林岭,因多松林而得名,此山古代又称为“儋耳山”,历史上赫赫有名。苏东坡有诗《儋耳山》:“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余。”松林岭并不高耸,但在大文豪苏东坡眼中,却是“他山总不如”,有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意味。
“松林晚翠”即松林岭入晚时分青翠的景色,是旧“儋州八景”之一。韩祐有描写“松林晚翠”的诗句:“秀郁松林曲径幽,晴空返照翠华浮。樵歌高唱斜担雨,牧笛横吹倒跨牛。漫谓石岩堪避暑,须知草木不惊秋。白衣独坐无拘系,眼界长青岁月悠。”
清乾隆七年(1742年)任儋州知州的伍斯也有描写“松林晚翠”的诗句:“东岭遥看积翠深,众松郁郁共成林。凉风乍拂清涛卷,夕照将残碧霭沈。春气犹能标秀色,岁寒还是抱贞心。固知此地无霜雪,霜雪频经了不侵。”
新中国成立前夕,晚翠村先祖迁居此地立村,因村庄坐落于松林岭旁边,而“松林晚翠”成名已久,村中的有识之士便取“晚翠”为村名。
镜湖
芙蓉写照空中镜
镜湖村,位于乐东九所镇,此村旧名芒坡村,坐落在镜湖之畔,古往今来因风景优美而备受关注。镜湖曾又名“抱旺塘”,因湖面似明镜而得名“镜湖”。清朝咸丰年间,崖州举人吉大文将镜湖之景命名为“镜湖秋月”。
古代崖州地区风景如画,山海湖泊佳景极多,镜湖被评为“崖州八景”之一,可见其景色之美。关于镜湖的旧时风景,清光绪《崖州志》如此记载:“抱旺塘,即镜湖,城西八十里。广袤三里许,汇潴众流,引溉田千余亩。湖边林峦苍翠,遥望如图画。当月夜,金光潋滟,晶莹如镜。州人吉大文列入新八景,颜曰‘镜湖秋月’。”
吉大文将镜湖列为“崖州新八景”之一,同时作咏赞镜湖景色之诗《镜湖秋月》:“云气天光淡入秋,大湖明月浸波流。芙蓉写照空中镜,桂魄生香水上楼。长笛客声飞鸟渡,短蓑人影钓鱼舟。归时拟向君王乞,一曲清歌彻夜游。”
镜湖的名声,随着“崖州八景”以及诸多咏赞镜湖的诗词传播开来,后来,湖畔村庄芒坡村自然而然地改名为“镜湖村”。
塔洋镇七星伴月景区。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塔洋
奎塔插天连中第
在琼海东北部,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塔洋镇。塔洋古称“端赵都”,因境内有著名的风景“端山赵水”而得名。元代末年,塔洋被辟为会同县治,此后在明、清时期长时间都是县治。
“聚奎塔”是塔洋镇的标志性建筑,镇名与此古塔有关。清乾隆《会同县志》记载:“聚奎塔,在县西南半里,即县治八景之一。万历乙已,知县卢章创建,自夏迄冬告成。先是,知县梦一青衣者名霄维,蹑塔顶吟曰‘奎塔插天连中第’,因名聚奎塔。”
“奎塔凌霄”为“会同八景”之一,此处的“奎塔”,所指正是“聚奎塔”。明代海南名士王弘诲有诗《奎塔凌霄》:“七级浮屠快一登,五都云物拥雕陵。巍峨上界占奎聚,缥缈中天步月升。望气几人逄尹喜,传经此日愧卢能。从君一叩西来意,苦海何年订上乘。”
清代时期任会同知县的江秋也有同题诗:“仙人已杳卢君去,一塔孤撑古寺中。题雁有梯云路近,搏鹏无水璧桥通。秀连银汉秋容白,影射花城夕照红。竞说分星躔婺女,文峰名义又殊同。”
“塔洋”之名始见于1958年,称“塔洋公社”,后来塔洋设区、镇,都沿用此名。那么,“塔洋”之名因何而来?因聚奎塔这一景物古今闻名,所以人们便取了“塔”字为地方名称,同时因此地有大片田垟,在命名时人们加上“垟”的谐音字“洋”,“塔洋”由此得来。
三亚天涯海角景区,游客在天涯石前观光游玩。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天涯
麓有巨石名“天涯”
天涯区是一个新设的区,位于三亚中西部,境内有鼎鼎大名的天涯海角风景区。“天涯”之名,来自“天涯海角”,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清代雍正年间命名的“天涯石”。
光绪《崖州志》有记载:“下马岭,城东六十里。斜峙海湾,有一径可通行人。乱石棋布,潮长即不能往来。为州治东路第二重关隘,有汛驻防。麓有巨石,高二丈,雍正间知州程哲刻‘天涯’二大字于上。今通名此地为天涯。”
清雍正五年(1727年),崖州知州程哲在下马岭麓海中一巨石刻“天涯”,是为“天涯石”。因为“天涯石”的存在,清末时这一处海滨风景已通名为“天涯”。
在看似简单的地名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的风土民情和古今史证。追溯这些地名的由来与渊源,可见当地深藏的人文和历史,可见诗情画意的旧时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