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苏轼《渡海帖》问世925周年 海南组织专题学术研讨
海南在线 2025-07-08 11:21

  7月7日,农历六月十三,苏轼在海南书写《渡海帖》925周年。海南省苏学研究和书法艺术专家学者集中研讨,从多角度分析这一千年名作的时代意义,阐述其在当代人类文明互鉴中的地位和价值。

专题研讨会现场。

  宋元符三年(1100)六月十三,获旨北归的苏东坡由儋州至澄迈,入住通潮驿。老友赵梦得之子来访,东坡即作书简留别梦得。因其首句为“轼将渡海,宿澄迈”,后世称作《渡海帖》;又因书简最后有“梦得秘校阁下”,又称《致梦得秘校尺牍》或《致梦得秘校书》。行书全卷,尺幅略大于今A4纸,传承有续,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海南省新闻界书画家协会策划组织,邀请苏学专家、书法名家专题研讨《渡海帖》的历史定位与当代意义。

苏轼《渡海帖》全貌。陈继儒辑刻《晚香堂苏帖》中国书店1990年5月版。(李公羽翻拍)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文修,对比东坡海南《渡海帖》与黄州《寒食帖》的书写风格,从中感悟东坡晚年经过大海风涛、居儋困苦之后的书法老熟成就,从用笔的收与放、结字的松与紧、墨色的重与轻等变化,领略东坡书写时的精神状态与情感起伏。他指出:海南的学生要在书法练习时多多临习《渡海帖》,不仅从中揣摩书法技艺,而且从中领略丰富的情感。

  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海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吴青山认为,《渡海帖》看似无甚布局,句式参差,字距错落,但正因此充分体现了东坡晚年书法毫无滞碍、任凭自在、行书如水,一泻而至,由行而草,了无拘束的风格。此帖再次印证了东坡自况:“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海南省新闻界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秘书长秦纪明结合自己多年研习苏体书法的体会,就东坡晚年书法风格嬗变、东坡书法名迹历代递藏脉络,谈了自己的看法。

  海南省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籍贯澄迈县的书法家梁健表示,苏东坡对赵梦得的情感十分复杂,既担心接触过多,祸及赵家,又充满感激之情,要千方百计予以报答。这一书帖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对赵梦得的深情厚谊,“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澄迈人民的热情、勇敢、仗义与智慧。

  海南省新闻界书画家协会主席、高级记者李笑天刚刚主持完成全省新闻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海南自贸港封关专题书法展览”专家评审工作。他表示:东坡《渡海帖》是东坡先生为海南留下的宝贵财富,是让全世界知道海南、知道澄迈的最早的“介绍信”,最宝贵的“推荐函”。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李公羽现场展示他收藏的《晚香堂苏帖》《中国书法全集》中所收《渡海帖》拓片,介绍此帖内容及行踪。他说:此帖不见于各类东坡文集、宋史宋志,历代鲜为人知。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中国书道全集》收入《渡海帖》,后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宋四家小品》之珍品,编选入《故宫法书》。近年《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珍藏书画》等再次推出,此帖真正走出深宫秘室。李公羽介绍了苏东坡好友赵梦得冒着政治风险为东坡“致中州家问”,传递书信和物品,东坡登陆澄迈,即前往赵家专致谢礼的感人故事。这是三年之后东坡北归时会见梦得之子,亲书便函转达问候与祝福的背景。

李公羽现场展示《晚香堂苏帖》中所收录的《渡海帖》拓片

  李公羽从艺术特征(美学)、历史特征、文明特征、通识特征、人文特征和地域特征等方面深刻分析《渡海帖》的历史意义。他指出:苏东坡是海南第一位产生国际影响的人物,他留给人类社会的珍贵历史文化财富,日见广泛地得到东西方社会的认可和赞颂。《渡海帖》的内容饱含着人文关怀、友善往来的人类文明美德:一方面是赵梦得的千里奔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仗义担当,一方面是苏东坡的知恩图报、友爱关怀、善良体贴、重情重义。这些人类共同认可并传承的文明美德,是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而且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这样的文明精神、人文美德,可以与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参加研讨的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十多位苏学研究专家、书法家在海口中国网中国瓷文化体验中心参加这一学术研讨。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