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解码中国传统情人节
海南日报 杨江波 2025-03-31 10:02

  西方情人节已走进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但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在哪一天?其实说法有三: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那么,这些节日有何“情人节”基因呢?

  元宵节:众里寻他千百度

  元宵节的爱情文化基因,深植于古代宵禁制度的特殊解封。汉代《史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此为元宵夜游的礼制源头。隋代《隋书·音乐志》又有记载:“每岁正月(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此时,元宵节已呈现夜游狂欢端倪。

  至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有“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样的诗句,印证了元宵节这一天社会管制的暂时松弛。宋代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时,也有诗《书上元夜游》描写宋代时海南人元宵夜游的热闹场景:“己卯上元……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在古代,女性受到纲常伦理的约束,只能待字闺中,平日很难走出家门,但在元宵节解除宵禁之时,大家就如出笼的鸟儿。借着元宵节结伴出门看灯赏玩,未婚男女可以为自己寻找对象,而已订终身的男女也可在元宵之夜秘密相会,如此就有了“情人节”的意味。

  在明代著名作家汤显祖的传奇小说《紫钗记》中,主人公李益在元宵游赏灯会时拾得紫钗一枝,知是家道中落的霍王千金霍小玉之物,还钗之时,李益和霍小玉二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后来共结秦晋之好。

  福建传统戏曲有一出经典的《陈三五娘》,戏中陈三和五娘也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一见钟情;在“破镜重圆”典故中,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约定在元宵夜会面,后二人得以重归于好;在民间故事《春灯谜》中,宇文彦和韦影娘在元宵定情……这些良缘美眷早已成为千古佳话,也隐含着元宵“情人节”的意味。

  在海南府城,元宵“换花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元宵之夜,府城文庄路、忠介路一带人潮涌动,市民游客手持玫瑰、三角梅等鲜花穿梭街巷,以花为媒传递祝福。青年男女借此机会结识意中人,换花觅情人,形成“花枝一换,情愫暗生”的独特场景。

  海口府城换花活动现场,身穿国风服装的演员在街头与市民游客互动。龙泉摄

  在古诗词中,也常有元宵节觅情人的描述。宋代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一词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作品描述了前后两个元宵节之间,情人相会的甜蜜与情人分别的痛苦。

  宋代辛弃疾在那首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里,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了元宵之夜的一次令人神往的浪漫邂逅。

  上巳节:长安水边多丽人

  上巳节起源于先秦时期,最初为祓禊(fúxì)活动,即在水边沐浴以祛除邪气的仪式。《周礼》记载“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说明其早期与巫术、祭祀相关。魏晋以后,节期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因此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汉服爱好者在三月初三举行“祓禊仪式”,淋香盥沐,重现上巳古风的情景。

  此外,三月三也被视为黄帝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民谚,形成祭祖与节庆并行的文化现象。

  上巳节又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情人节”,其浪漫色彩在《诗经·郑风》中已有体现:“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是说,在三月三这一天,男女相约出游,并互赠芍药以表爱慕。

  唐代杜甫有诗《丽人行》,其中有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生动描绘了当时青年男女在“三月三”这一天郊游相会的盛景。

  除汉族之外,三月初三也是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国西南和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三月三”至今仍是重要情人节。广西壮族过“三月三”常常有“赛歌会”,大家赶歌圩、搭歌棚,然后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在过去,瑶族地区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则会在“三月三”这一天相约到寨子边的荒山上,在树林里对歌、玩耍、谈情说爱——这些与《诗经·郑风》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的场景,形成跨越两千年的呼应。

  “三月三”是黎族苗族同胞悼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歌颂英雄和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在传统的节俗中,黎族姑娘会穿着长筒裙,戴着头巾,而男青年则会带着山栏酒、簸箕饭等前去祭拜祖先,然后一起品尝美食、欢度节日。情投意合的男女青年会互赠定情信物香草,并订下终身,结为情人。

  七夕节:两情若是久长时

  当然,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情人节”意味的当属“七夕节”。七夕节最初又叫“乞巧节”“女儿节”,以女性为主体,习俗包括穿针乞巧、晒书、祈福等,跟情人毫无关联。明正德《琼台志》就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乞巧,用彩色纸糊作冠履衣裙,剪制金锁纸为首饰带锭之类,各牲醴祀祖先。毕,焚之,曰烧冥衣。富室斋醮,焚纸衣以赈孤魂,谓之施设。”

  后来,人们利用牛郎星和织女星在七月初七日交会的现象,将牛郎、织女拟人化并赋予“坚贞不渝的爱情”的传奇色彩,而这也逐渐成为七夕的文化符号。

  牛郎织女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小雅·大东》有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此处将银河星象拟人化,孕育了爱情传说的雏形。到了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进一步将二星人格化,奠定了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的叙事框架。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词作《行香子·七夕》,其中有云:“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相传,这一作品创作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一年的七夕节,两人天各一方,李清照有感而发遂成此作。

  宋代词人秦观也有一阕《鹊桥仙·纤云弄巧》,词句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一词作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纯洁、诚挚的爱情,成为描述男女爱情的“千古绝唱”。

  “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入人心,传播广泛,千百年来不断被演绎,因此“七夕”终有了“情人节”的文化基因。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