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省博《譬若天工》策展人:破译文物密语
海南日报 刘晓惠 薛冬凌 2025-03-31 09:25

  “海南省博物馆的展品说明谁做的?快站出来,让我抱一下!”近日,一位网友的推文让海南省博物馆“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展览成为热议焦点。

  高精度制作的古建模型,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建筑的布局和结构。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这场由海南省博物馆精心打造的2025年开年大展,以独特的展陈设计、通俗的文物解读和创新的互动体验,让观众直呼“信息传递高效”“收获满满”。当观众们惊叹于展览说明的精心巧妙时,背后是一群历史“打光人”,用匠心将晦涩的文物语言“翻译”为大众看得懂的文化密码。

  “保姆级”解说让人“秒懂”文物

  是什么样的文物说明让网友赞叹不已?

  让网友沛沛感慨的,是海南省博物院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的解读方式。她对比发现,多数博物馆仅展示文物图片配基础说明,而海南省博物馆多做了三处细致处理:

  首先将织锦图案高清放大,清晰呈现每个元素细节——不仅单独框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位置,还将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等纹样逐一拆解展示。每种图案旁都配有名称标注,如同给文物做了一次细节“解剖”。

  这种可视化解析让观众无需专业背景,也能直观看懂织锦上繁复的纹样构成。有网友评论,这是目前见过对该文物最“保姆级”的解说方式。

  “机杼精工——古代布匹织造”这一单元的策展人王静表示,看到网友的评价很开心,希望通过这种细致、直观的拆解式说明,让大家领略到古代先民在布匹织造方面的巧思与精湛技艺,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在观展过程中,记者最直观的感受是展览解说采用了“视觉优先”的策略——用图片替代冗长文字,把复杂信息转化为清晰图示。

  “我觉得自己脑子里无数模糊的观点和认知,散落一地的知识碎片,被一一捡起来,被整合起来,迅速各就各位,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一个网友感慨说。

  让古建筑“开口”说话

  “如何用30余件青铜器讲清三千年铸造史?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海南省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张晨坦言。

  作为青铜单元策展人,他与团队最终确定“时间线+功能分类”的双轨叙事:第一章节“熔焠合金”展示从陶范法到失蜡法的工艺演进,第二章节“蕴巧求奇”聚焦错金银、鎏金等装饰技艺。

  西周三年兴壶。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为弥补海南省博物馆青铜器藏品的不足,团队从全国十多家文博机构借展多件套精品,包括西周青铜爬龙、勾践之孙的剑——“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等。

  “我们特别展出了一件海南本地出土的汉代铜鼓,与中原青铜礼器形成对话。”张晨说。展陈文本中,团队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结合,用“以物证技”的方式揭示青铜器背后的科技密码。

  这种叙事逻辑在古建筑单元得到延续。策展人朱纬回忆,接手“琼楼玉宇——古代建筑营造”单元时,面对专业知识的空白,他耗时数月研读古籍,走访海南传统村落,最终将展陈内容聚焦“匠心独运”与“巧夺天工”两大主题。

  西周乳钉纹铜编钟。长沙市博物馆藏

  展厅内,元代建筑永乐宫纯阳殿、硬顶建筑木结构、宋式五铺作以及柱头斗拱、平身科斗拱等不同斗拱形式,通过高精度制作的古建模型,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建筑的布局和结构。

  “我们希望观众既能看懂古建筑的力学智慧,也能发现建筑中的中华基因。”朱纬说。

  让技艺“看得见、摸得着”

  在“机杼精工——古代布匹织造”单元,一件唐代红地连珠团窠对鸟纹织锦吸引观众驻足。策展人王静介绍,这件融合波斯元素的丝绸珍品,与清代的白缎粤绣百鸟朝凤纹马面裙、毛南族蝴蝶花纹毛南织锦共同陈列,展现了中国纺织技术的多元交融。

  为打破“玻璃柜”式的观展模式,团队设计了多重互动体验:观众可操作仿古织机感受经纬交织,通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纹样猜字游戏破译汉代文化密码,还能在研学课程中学习布匹织造这一古代科学技术。

  展厅内,还借用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捣练图》,以长卷式的捣练、缝纫、熨烫等三组场面生动描绘了唐代丝帛纺织劳作的情景。通过灯光的巧妙运用,突出文物的质感与细节,同时营造出温馨、典雅的氛围,让观众沉浸于“布匹上的科技史”。

  “这不是简单的文物陈列,而是一场系统性知识重构。”海南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透露,展览筹备历时半年,馆方召开多次协调会,邀请业内专家对展陈文本进行多轮修改。为适应海南展厅布局与叙事逻辑,还融入了海南黎族船型屋、琼北古民居、南洋风格的骑楼老街等本土元素。

  乐器图示。

  策展人们坦言,过程充满挑战:朱纬为考证古建筑细节,辗转联系多地专家;张晨团队因部分借展文物档期冲突,不得不临时调整展品组合;王静在筛选织物文物时,为平衡学术性与观赏性反复斟酌……最终展出的310米展线、1350平方米空间,每一处细节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晶。

  “我们不是在搬运文物,而是在搭建对话的桥梁。”在这场“譬若天工”的展览中,策展人们用专业与热忱,将深埋于文物的科技基因解码成大众语言。当观众驻足凝视,千年前的智慧正穿越时空,照亮当下。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