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说研究当下任务暨外语学科未来出路——(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在海南大学开幕,(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作为本次会议发起人致开幕辞。
朱振武因主持译介《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数字城堡》等丹·布朗系列小说而被广大读者熟知,他更是长期关注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与海外汉学研究,著有“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
目前,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情况如何?中学何以西传?如何更好讲述中国故事?针对相关问题,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朱振武教授。
朱振武教授(左一)与汉学家韩斌。受访者供图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越来越广
朱振武介绍,早在17世纪,随着西方一些传教士的来华,中国文学逐渐在欧洲产生影响。到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更多的中国文学名著被传教士们翻译成外文流传到世界各国。比如,19世纪,英国传教士翟理斯(HerbertAllenGiles)翻译的《三字经》英文版在西方世界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直到今天仍旧是英语世界汉学学习和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
为了呈现英语世界汉学家英译并传播中国文学的情况,进一步做好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文明互鉴,朱振武耗时10多年心血完成“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中学西渐》《他山之石》和《归异平衡》,并于2023年正式出版。三部曲通过对五六十位汉学家的细致调查,包括他们的成长背景、汉学历程、研究历程、翻译历程等,得出结论:中国故事一定程度上走出去了,也为相对高层所知晓,但还没有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长久以来,在中外学者的持续努力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越来越广。”朱振武说,这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文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看见、喜爱。他举例道,莫言的《蛙》《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等一系列作品被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翻译成英文,与西方读者见面,并深受喜爱。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汉学家蓝诗玲(JuliaLovell)除了著有《鸦片战争》,还译有《马桥词典》《色戒》、鲁迅小说全集等,在英语世界也引起热烈反响。
“去年我去牛津大学访问,受邀到当地人家做客,发现有些英国人在玩‘黑神话:悟空’游戏,他们旁边还放着蓝诗玲的《西游记》节选译本。这让我们很欣喜,但这样的场景在西方寻常人家并不多见。”朱振武表示,如今中国文学更多出现在西方高校和汉学研究院所、翻译机构等,中国故事在西方世界更多被作家、翻译家、政府官员等特定人群关注,离普通人家还有一段距离。
讲好中国故事要做好“归异平衡”
那么,如何更好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朱振武表示,既要避免自说自话,又让中国文学文化得到更加原汁原味的传播。对此,他在“三部曲”中提出了“归异平衡”的理论观点,即,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从原著出发,坚持忠实原文的态度,保留原著的气质神韵;另一方面,针对其中具有强大异质性的文化信息,进行适度改变,减少读者们的阅读和理解困难。
“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巨大,思维方式迥异,意识形态不同,人生信仰有别,我们在翻译介绍时自说自话当然是难以被接受的。”朱振武说,在避免自说自话的同时,也要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凸显文化自觉和创作自觉,而不是迷失自己,委曲求全,唯他人的喜好和价值观马首是瞻。总之,将“异化”和“归化”完美结合,才能让海外读者对作品蕴含的中国文化与美学产生情感共鸣,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融进去。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除了我们自身要努力,还不能忽视汉学家的力量。”他表示,汉学家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容易被目标读者接受。比如,纽约大学教授罗慕士(MossRoberts)学贯中西,他翻译的《三国演义》《道德经》,译文的水平很高,对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从翻译选材到译本出版,都要给汉学家提供支持。”朱振武说,我们要和汉学家合作,一起为文学的繁荣和文明交流互鉴努力。
“我来过海南七八次,这里气候舒适,环境优美。”采访最后,朱振武难掩对海南的喜爱,他表示,海南自然环境优越,有着丰厚的文学底蕴,可以成为文化先行者,助推中国文化更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