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海口“三亚街”地名新探
海南日报 郑翔鹏 2025-02-08 11:41

  海口市老城区有条三亚街,其名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位于琼南的三亚市。然而,在海口当地的方言中,三亚街的“三亚”发音为“da1nia⁴”,指代三亚市的则读作“dam1a1”。二者虽字面相同,但发音有别,实际上是两个不相关的地名,且都与表示数量的“三”没有关系。

  海口市老城区三亚街一隅。郑翔鹏摄

  三亚街既与三亚市无关,它的名称又是由何而来呢?这个问题甚至让许多世代居住在三亚街的老海口人也感到困惑。因为“三亚街”中的“亚”发音为“nia⁴”,而在海南闽语中,“亚”的读音是“a1”。此外,“nia⁴”在海南闽语中并无实质性的意义,也找不到与之相应的汉字。因此,无论是从字面意义还是发音上来看,都很难直接通过汉语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地名的含义。

  有观点认为,“三亚街”的得名可能与该地所处的水文条件和街巷走势有关,即因海甸溪与美舍河交汇,或振东街、塘边路和三亚街交会形成的“丫”字形有关。由于“丫”与“亚”谐音,故在记录时写成了“三亚”。这种说法并未得到确凿的证据支持:三亚街后还曾有一条通往东门塘的溪流,并非现今所见的地理面貌;街巷肌理的最终成形与“三亚”地名出现之先后,有待考证。而且,为何在文字记录时选择了“亚”而非更直观的“丫”,也很令人费解。这不仅对地名的雅化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还失去了命名的本意。

  幸运的是,三亚街保存着一块立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流芳奕祀》碑,这块碑文为后人留下了追溯过往的宝贵线索。碑文开篇便讲述了该地的地名沿革:“通津坊前名迈本,近称三亚。”由此可知,“迈本”是该地更早的名称,它属于海南典型的壮侗语地名结构,是非汉语地名的汉字音译,“迈”又见译为“美”“麻”。这意味着该地早期的居民是操用壮侗语族语言的“临高人”。“三亚”这一地名无法从汉语意义上找到合理解释,也应该是一个壮侗语地名。

  经查访发现,临高县多文镇有一个地名的发音与“三亚街”的“三亚”非常相近,即“大田”(临高话发音为“dda1nia⁶”)。“大田”是一个半音译半意译的地名,“dda1”在临高话中表示中间,“nia⁶”是田,合起来意为“田中”。“da1nia⁴”很可能是临高话“dda1nia⁶”的音变。只不过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由于“da1”与“dda1”音近,使得操海南闽语者根据习惯把“三亚”的“三”读成汉语本音“da1”,而“nia⁴”的发音则因其独特性被顽强地保留下来。

  从三亚街《流芳奕祀》碑文中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描述来看,“山峙其屏,水环其带,田畴绣错”,可见清代的“三亚”也是一处被耕地围绕的村庄。在明清两代,海口所城南边有一处村庄由于紧依农田,被人们唤作“田边村”。位于城东的“迈本”,大抵是因人口渐增,周边土地得到开垦,呈现出“田畴绣错”的景观,从而改名“三亚”,意为“在田中的村庄”吧。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