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新闻内容

平生痴绝处 坡翁儋耳情
海南日报 2024-02-02 08:48

  一别千年,苏轼又上海南“热搜”了。

  2月1日,“千古风流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对公众开放,苏轼真迹《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被摆放在“C位”。近阅真迹,东坡似在眼前,观展热如同一场特别的大型“追星”现场。

  翰墨穿越时空,一展欣阅千年,古今对话倍感亲切。犹记得,海南和东坡的初相见,一代文豪旋即登上当时“热搜”,三年相识相悦,居儋功业,岁月流淌,生生不息。

  见字如面,老友相逢。于海南这片热土,东坡始终未曾远离,焕然的千年古郡儋州一直铭记着。一座城和一位“顶流”,共同奔赴旷达新天地。

  东坡故事伴我成长

  “东坡是我偶像,这个展览我一定得来看。”2月1日,省博物馆开门迎客,专程从儋州赶来的李雪梅直奔苏轼主题文物展。“90后”的她从小听着师长讲东坡故事,是一名资深东坡文化迷,走进展区,一种憧憬、兴奋之情油然而生。

  碟、盘、盅、铜钱……展区的一组文物,让她倍感熟悉,因为这是她多次去过的桄榔庵旧址出土的。苏东坡被朝廷贬谪海南,寄居在儋州中和,在城南的桄榔林建起数间茅草房,取名为“桄榔庵”。2022年9月,海南正式启动桄榔庵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项目,为系统梳理研究苏东坡文化提供更多考古实证。

  头一回看到这些从岁月深处而来的文物,她不禁感慨时光流逝、沧海桑田,记忆中熟悉的东坡的桄榔庵故事仿佛历历在目——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对于苏轼居儋初期作品《与程秀才三首》,李雪梅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即使被贬儋州,苏轼遭受的打击并没有停歇,屡遭不顺,生活困顿。特别是住所,昌化军使张中顶着压力将苏轼安置在公家的驿馆内,但朝廷权臣仍不忘打压,苏轼被迫搬出,面临无处可居的窘境。

  在当地百姓相助下建起桄榔庵后,苏轼才终于居有定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物质之困终有破题之策。在精神生活方面,苏轼手不释卷,挥毫泼墨,徜徉在诗文的宽广世界里。

  苏轼喜欢读书,不可一日无书。来儋州,苏轼随身携带了陶渊明和柳宗元的若干著作,称其为“南迁二友”。根据相关书信和诗作记载,友人郑嘉会从内地寄来约千册书,补充了苏轼的“精神食粮”。

  在最后谪居的儋州中和古城,东坡先生教书的载酒堂,经过多次保护修缮、改扩建,如今变身东坡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东坡文化景区。中和古城居民丁子芹还记得,古色古香的东坡书院就像是家门口的“学堂”,她和同学从小就去学习东坡诗词,非常喜欢东坡文化。

俯瞰儋州中和东坡书院。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苏东坡居儋三年“办学设帐授徒”,开启人文荟萃风气之先。“东坡文化让儋州老百姓受益匪浅,大家感恩东坡,怀念东坡,铭记东坡。”李雪梅说,在上学期间,儋州把东坡文化纳入中小学校园课程,东坡诗词诵读、东坡故事传播,早已融于学校的日常。

  东坡印记融入生活

  “东坡,一直在。”当我们将视线转向儋州,东坡印记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在岁月中代代相传,让人能感受到文化的绵延不息。

  一双东坡笠,从古传至今——

  一搭手,就知道,这是一位久经磨砺的手艺人。摊开手掌,掌心是厚厚老茧,手指关节粗大,迥异于常人。在儋州市木棠镇,年过七旬的王会珠老人,就是用这双手,从灵动少年到垂暮之年,一直在制作东坡笠,跨越半个多世纪,不曾停歇。

  东坡笠是一顶帽子。在儋州东坡书院,东坡先生铜像屹立在院中。那顶宽大圆帽,伴随着先生,走过许多风雨,也定格在无数游人的纪念照中。

  儋州人在东坡文化的浸润下长大,对东坡先生充满敬仰,大家用各种形式表达今人的怀念。“东坡笠手艺在我们村一代代传下来,一直没有断过,已经有数百年了。”说起悠久的历史,王会珠显得格外自豪。

  不仅东坡笠,王会珠还会做东坡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老人做的东坡鞋有点类似现在的人字拖。只是,鞋底是用木头做的,固定鞋面或用结实的绳子,或用干了的椰子果皮。

  在很多人心中,学手艺,文化的熏陶润物细无声。在儋州市三都办事处,村民羊联伟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木匠,从小就喜欢东坡文化,心中就埋下“种子”,想用木工制作东坡像。但那时家境贫寒,养家压力很大,他就暂时放下这个想法,每天为生活奔波。

  随着孩子陆续长大成人,家里经济条件好了,深藏心田的种子破土发芽。他开始制作东坡像。为此,他多次去东坡书院,深入了解东坡先生事迹,重点观摩书院中的东坡像,并拍了数十张照片。他还自掏腰包从村民手里买来香椿木,这是经过多番对比下精心选择的制作东坡像的木材。

  “制作东坡像,就是为了致敬、圆梦。用擅长的木工手艺,表达一位普通的儋州居民对东坡先生的崇敬之情。”经过一两个月的持续雕刻,羊联伟悉心制作的东坡像露出“真容”,形象栩栩如生,让来访的朋友啧啧称奇。让羊联伟欣慰的是,儿子羊道也非常喜欢这门手艺。羊道大学读了美术专业,将专业的知识融入传统木工制作中,用这种特别的方式纪念东坡先生,传承好东坡文化。

儋州东坡书院内的古井。龚梓 摄

  不老东坡文化长存

  因为记得,所以永恒。东坡不老,文化长存,丰盈千年古郡的城市底蕴。

  “高风绝代赢人仰,苏学扬名值世崇。”来到海南省苏学研究会顾问韩国强儋州家中的仰苏书屋,门口的这副对联颇为醒目。年过八旬的韩国强老家在儋州中和古镇,这里正是苏轼谪居儋州的地方,无形中的深厚缘分,将两人紧紧连在一起。

  从书屋的名字中,可见对苏轼的崇敬之情。走进仰苏书屋,环顾室内四周,古朴的书架上卷帙浩繁,书法、绘画、雕像等不胜枚举,这些东西大多与苏东坡相关,是韩国强毕生珍藏。研读东坡文集,重走东坡走过的地区,韩国强越发觉得:苏轼屡遭贬谪,谪居之地愈发偏远,日子过得实苦,生活困难难以想象,但是他最终都能苦中作乐,越发乐观旷达,直面困难,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居儋三年留下不朽的功业。

  北宋时期,儋州是极为偏远的蛮荒之地,教育不发达,文化发展落后。作为文学“顶流”,苏轼声名在外,一代文豪的到来,引得琼岛内外的文人竞相上门求教。谪居儋州期间,苏轼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做了不少实事。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葛延之不远万里求学于东坡的故事。江阴(今属江苏省无锡市)文人葛延之,从家乡出发,长途跋涉,一路向南,渡过琼州海峡,几经辗转,终于抵达儋州,获得了当面向东坡请教的机会。

  居儋期间,苏轼还自编讲义,讲解四书五经等著作。传播文化、教育启蒙、劝导农耕、普及医学、倡改陋习……苏轼倾力平生所学,影响深远。居儋三年,他还著书立说,沉心修订完成《书传》《易传》《论语说》,这三部著作集中展现了苏轼的学术成就。

  “苏轼博古通今,尤为推崇陶渊明。”韩国强介绍,苏轼在儋州期间共创作了130首诗作,其中和陶诗系列58首。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深受苏轼喜爱。该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在千年的历史中,三年不长,对儋州来说,因为苏轼的到来,一座城有了特别的永恒回忆。东坡文化业已成为这座千年古郡的城市名片,东坡学校、东坡路、东坡美食、东坡书院、东坡井……东坡文化走进城市的市井街巷,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充满澎湃的生命力。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挥别儋州之际,苏轼挥毫写就了这首《儋耳》,无限怀恋、无限期待。“万里海南真吾乡”,如今,这位“千年顶流”重回海南,千年古郡活力迸发。

儋州市中和镇桄榔庵遗址出土的青釉瓷碟。资料图

  • 海南在线微信号
    微信
  • 海南在线微博
    微博
  • 海南在线抖音号
    抖音

发现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商务合作 海南在线版权所有 © 1999-2016

电话:(86)0898-68582666  传真:0898-68582300 电子邮箱:webmaster@hainan.net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珠江广场帝都大厦8层 邮编:5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