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近400所高校、300家企业齐聚一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不到2小时,就收到了十几份高校的宣传册,大大拓展了我们招聘的视野。”博纯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许勇波说。
这家总部在福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在筹备新建两个厂区,看到这些高校主动提供的学校宣传册,许勇波对这两个厂区未来的员工招聘充满信心。
9月28日,许勇波在活动现场收到的部分学校宣传册。新华社记者 周畅 摄
日前,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在安徽省芜湖市联合举办2024年重点领域校企供需对接活动,推动高校与企业加强供需对接和人才交流,推进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和企业人才储备。
本次活动围绕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领域遴选参会高校和企业,促进重点领域校企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提前适配。
活动现场,一张张白色的小圆桌,就是一个个小型的“洽谈间”。高校和企业代表,就这样面对面交流人才供需、产学研合作。
“想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了解现在企业、行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需求是什么,需要我们提前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刚说,此次活动上不少企业代表加了他的微信,拓宽了他的企业界“朋友圈”,希望未来可以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并推动产学研合作,让高校成果能够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
9月28日活动现场,校企代表正在对接交流。新华社记者 周畅 摄
校企供需对接,是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配机制的实践路径。
已经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6所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的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这次供需对接活动上,希望扩大供需对接范围,吸引和招募一批优秀应届毕业生。
“希望挖掘各个高校优势专业里适合我们的毕业生。”该集团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毕升说,本次供需对接大会参会高校数量多、覆盖范围广、层次层级多样,可以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校企交流力度,积极探索各级人才联合培养新机制。
正如毕升感受到的,此次活动覆盖范围广泛,聚合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等各方面资源,参会单位覆盖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部属高校、省属高校、中央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类别。
9月28日活动现场的校企名录展板。新华社记者 周畅 摄
“我们已经和一些企业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准备共建产业学院。”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戴渊博笑称自己这趟是“大丰收”,“不仅开拓了眼界,还学习了许多新的理念,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调整、产教融合提供了新方向,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据统计,教育部于2021年启动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现已成功实施三期,累计有2300余家用人单位与2000余所高校开展对接合作,完成项目立项4.5万余项,惠及620万学生。
2024年重点领域校企供需对接活动是教育部首次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举办,首次聚焦重点领域,首次围绕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优化升级,为校企对接提供便捷、即时、高效服务。同步开展典型案例宣传、线上供需对接、行业专场分享、在芜企业参观、就业工作研讨等多场活动,有效服务重点领域及相关行业、区域发展。
“在这次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校政企通力协作的力量,形成了融合互促的工作合力。”安徽工程大学副校长郑健说,该校在探索产业学院、企业冠名班、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等基础上,将进一步根据此次活动上的企业、行业需求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让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