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爆竹声尚未散尽,琼海各村镇已响起竹篾破青的脆响。在龙江镇南正村的老宅里,王祖刚正与其他村民一起赶制花灯。钢锉在竹条上游走,彩纸随剪刀翻飞,花灯主灯已初现雏形。
海南的花灯艺术可追溯至唐宋时期,随中原移民南迁传入。至明清时期,这项民间技艺已发展成熟,明正德《琼台志》详细记载了“鳌山灯”“走马灯”“纱灯”“篾丝灯”“梅花毬”“莲花”等十余种灯式。每逢元宵佳节,龙江镇的男女老少扎灯、赏灯、赛灯,用流光溢彩的灯阵驱散海岛的湿冷,用跃动的光影祈求新岁风调雨顺。
2月5日,琼海市龙江镇南正村村民正在制作花灯上的装饰。特约记者蒙钟德摄
竹纸生花品种繁多
明清时期,海南的花灯品种愈发丰富多样。这其中,“走马灯”尤为精巧。走马灯,又叫作蟠螭灯,灯上的轮轴装有剪纸,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地走动,因而得名。为何灯光可以“走动”?实际上,走马灯是利用灯笼内部的灯产生了上升热气流,推动灯笼内部上方的叶片带动与叶片连接的轴承,令轴承转动,剪纸图像得以不断走动。
鲤鱼灯也是海南常见的花灯之一,它的造型逼真,仿佛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在水中游动。鲤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富裕和好运,“鲤”与“利”谐音,“鱼”与“余”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大吉大利。
在琼海潭门地区,舞者们手持鲤鱼灯,通过灵活的动作和优美的舞姿,展现出鲤鱼的各种形态,如群鲤嬉春、鲤跳龙门等,祈求新的一年生活富足、万事如意。2012年,鲤鱼灯闹春入选第四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以上几种花灯,海南还有莲花灯、宫灯等多种类型,每一种花灯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寓意。这些花灯共同构成了海南花灯的多彩世界,展现了海南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匠心传承璀璨百年
在厚厚的一沓窗花纸上,王祖刚一手拿着小钢锉,一手拿着锤子,敲敲打打之间,镂空的“福”字窗花就成形了。
在琼海市龙江镇南正村,王祖刚是每年该村花灯制作团队中的一员。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花灯制作手艺,3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工艺,花灯基本构造不变,灯窗上的吉祥语“福”“喜”以及“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字样都沿用了下来。
龙江元宵灯会是当地重要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有超百年历史,它也被纳入我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龙江元宵灯会上,各村都要提前手工制作十多个精美绝伦的花灯并组成花灯队,配合锣鼓、舞狮举行游灯仪式,互相比拼谁的手工灯更精巧、更漂亮。
每年春节后,是王祖刚和伙伴们最忙碌的时候,“今年初六就开始准备制作花灯,往年大家都要加班加点忙到深夜。”王祖刚告诉记者。今年王祖刚所在的南正上村计划共制作7盏花灯。
海南花灯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主要以竹篾、彩纸、薄膜等材料为主。传统花灯的制作包括扎架、糊纸、绘画、装饰等多个步骤,手工艺人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常见的花灯造型包括动物、花卉、人物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如龙、凤、鱼、莲花等,寓意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一个花灯队要龙灯打头,凤灯第二,生肖灯紧随其后,还有鲤鱼灯和帅字旗。”南正村党支部书记王小亮说。
“送花灯是我们民间的一种习俗,已流传百余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下午,村里男女老少慢慢聚到一起,大家各有分工,开始制作一盏盏形状各异的花灯。王祖刚有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龙江元宵花灯的民间传统能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