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海南省图书馆榜上有名,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
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每4年进行一次,对公共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等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和考核,是国家综合评价公共图书馆事业、分析公共图书馆工作状况、促进图书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途径。
海南省图书馆为何能评上国家“一级图书馆”?它的特色在哪里呢?记者了解到,省图书馆已逐渐成为区域性文献信息收藏和保障中心,在促进海南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及自贸港建设发展进程中发挥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平台的作用。
2007年10月28日,海南省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84亩,一期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我国最年轻的省级公共图书馆。省图书馆二期项目是在海南省图书馆现址东、西两侧分别新建1栋地下1层地上6层建筑。东楼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主要包括少儿馆、多功能大厅,已于2023年全面开放。西楼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主要包括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阅览区、廉洁文化阅览专区、艺术图书区、保存本图书区等,力争今年底全面开放。
海南省图书馆航拍图。省图供图
文献资源结构逐步优化 纸质藏书约209万册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服务之基,是图书馆立馆之本。近年来,省图书馆努力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发展战略框架体系,围绕“突出特色、突出重点、突出需求、突出品位”的目标,建立合理的馆藏文献资源结构,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互为补充,地方文献和少儿文献各有侧重,大众化读物和科研型文献兼收并蓄,为开展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省图书馆纸质文献门类齐全,藏量稳步增长。目前图书已涵盖《中图分类法》全部22大类。文献的入藏,既满足读者对大众化图书的需求,也保障了理论研究型文献;既满足成年读者的需求,也重视未成年人的阅读需求;既重视全门类图书的覆盖,也重点突出地方性文献的收藏。截至2023年10月,总藏量达到209万册。
数字资源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即重视数字资源的建设。目前,馆藏数字资源已拥有36个数据库,对外服务的数字资源总量达到455TB,本地数据存储约100TB,涵盖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术论文、音像视频、少儿科普,以及自建特色类数据库等类别,其中电子图书513万种,电子期刊3.7万种,有声读物12.2万小时,视频6.6万集。
地方特色文献和古籍文献从无到有。开馆时,通过接受捐赠和出版单位缴送,仅有地方文献2648种3523册。经过15年的发展,地方特色文献馆藏量已增长到18440种29733册;古籍42种190册,其中明刻本《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二十八卷》、明毛氏汲古阁刻本《津逮秘书十五集一百四十一种七百四十八卷》等6种46册古籍入选《海南省珍贵古籍名录》。
海南省图书馆内部环境。省图供图
创新服务举措 读者服务流量稳步攀升
省图书馆为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吸引广大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持续创新服务举措。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普遍均等的公共服务,充分发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重要阵地的作用。
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图在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做到九个方面:一是开放全面梳理服务项目,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二是重点将该馆标识标牌的语言、字体、颜色、大小及位置按照全省统一标准规范进行了整改,标识标牌做到了设置规范、图文清晰、译写准确、通俗易懂,为读者来馆提供友好的体验;三是重视馆内外环境的美化;四是和省人社厅联合推出文化惠民新举措,开通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借阅功能;五是实现全馆免费WiFi无线网络全覆盖;六是延长开馆时间;七是联合社会力量,同学校、企业、社区合作,现有11个分馆、29个图书流动站,15个馆校合作服务基地、8个“椰树下小书屋”、12家书香海岛全民阅读点,把图书送到群众身边;八是数字资源实现了远程访问,该馆读者可凭本人读者证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获取省图海量数字资源。九是推出“海图网借”网上借阅平台,读者可通过微信、支付宝进行图书借阅,坐等图书快递到家。
省图书馆服务举措的不断创新发展,越来越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读者服务流量稳步攀升。截至目前,有效注册读者用户达到了20.73万个,微信公众号注册用户达到了15.2万个。图书外借量累计1259万册次,2014年至今读者接待量累计约1670万人次,网站点击量累计5355万次。数字资源的访问下载量在过去的一年达到了30.4万人次。
海南省图书馆儿童馆。省图供图
注重阅读推广 全民阅读推进效果显著
讲座、展览、音乐会……省图书馆为推进全民阅读,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目的是吸引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进而爱上阅读。经过多年发展,逐步探索出服务品牌化的模式,从去年起,利用省图书馆旁“文坛路”的好名称,将读者活动归类,形成了“文坛讲堂”“文坛音苑”“文坛沙龙”等“文坛”品牌系列活动,提升了读者活动的辨识度和服务品质。
近年来,省图书馆针对少儿读者开展了馆员阅读推广活动、二十四节气、椿萱家长教育学堂、义务小馆员、青少年航模成长营、公益小课堂、诗歌朗诵、故事会、手工制作、亲子阅读、绘画展、走进图书馆等系列活动,深受少儿读者欢迎。特别是以我国传统节气为主题举办的“我传承,我坚守——二十四节气文化推广”活动,通过学习节气文化知识,阅读相关诗词,增强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营造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截至2023年12月13日,省图书馆线上线下共举办讲座、展览、培训等各类活动849场,其中少儿阅读推广活动359场,少儿活动参与人数为8779人次。
此外,该馆自2007年开馆即设置专门的视障阅览室,并正式对外开放。与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建立了盲文图书流动站。除正常接待视障读者到馆服务外,该馆还不定期举办相关服务人员培训班,不定期为视障读者开展上门送书活动。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服务,举办“银龄E时代”老年人智能手机公益课堂。针对该馆报刊阅览室老年读者多的特点,专门配备了老花镜、放大镜、医药箱等。
同时,省图书馆设置主题书架,为读者专架展示不同主题的图书,如“中国阅读榜”主题图书、“文津图书奖”、“苏东坡”主题图书等,目前在展的为“复兴文库”“主题教育”主题图书。与时俱进,推荐好书,助推全民阅读。
海南省图书馆艺术图书区。省图供图
传承文化 地方文献整理与古籍保护工作有成效
截至目前,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馆藏量为18440种29733册,古籍42种190册。在已有文献资源建设的情况下,加强树立地方文献品牌,促进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建设。重点推进海南琼剧、海南红色文化、海南地名文化、海南家谱等文献资源建设。现已整理开发家谱文献7万多页,扫描、拍摄图片1000余幅,文字编辑10万字,元数据录入1300条。
海南特色资源数据库已完成《中国传统戏剧知识百科—琼剧篇》《宝岛禅心·海南佛教文化大观》《影像海南--寻访海南古村古镇老街巷》《海南历史文化名人数据库》和《南海海上丝路之考古寻踪》等21个特色数据库。
省图书馆基本完成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海南省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了目前已知海南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古籍2248部23926册,其中明代古籍71部1088册,清代古籍2177部22838册;善本256部2704册。内容覆盖经、史、子、集、丛五大部类,版本以汉文刻本为主,有刻本、藁本、抄本、活字本、套印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类型。
省图书馆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修复古籍《张氏景岳全书》《杜氏族谱》《增广验方新编》;筹建海南省古籍修复展示中心;对海口图书馆、海大图书馆、海师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开展古籍修复及拓片培训工作。
海南第十一家“书香海岛”全民阅读点在文昌正式落地揭牌。记者陈望摄
全民阅读促进文旅融合 发挥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
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旅游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旅游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交流的纽带。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我们将探索“图书馆+旅游”的新模式,引领市民游客共读,促进海南文化旅游发展。读书活动进景区、进民宿、进酒店、进乡村,使读书活动成为传播阅读文化、实现文旅融合的有效途径,建设好“书香海南”。
“我们要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打造公共图书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该负责人称,省图书馆一方面通过阅读推广工作引导全民阅读,树立了书香社会的典范;另一方面通过讲座、展览等活动,对公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自信。省图书馆在“十四五”期间将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加强数字化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通过网络环境建设,构建基于多网络、多终端、全媒体、功能强大、使用便利、高效率的数字图书馆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