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教师与学生们进行“推独轮车游戏”课程互动,这是“指间成长”课程其中之一。记者刘孙谋摄
南海网3月9日消息(记者刘孙谋)3月7日一早,雨过天晴,薄雾在五指山的热带雨林间慢慢散开。在当天举行的水满乡中心幼儿园“指间成长”阶段性成果发布会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让前来参观的专家学者眼前一亮。
这所幼儿园的建筑富有民族特色。校外活动场地很开阔,还有各类功能室。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上“黎锦”课程,这是“指间成长”课程其中之一。记者刘孙谋摄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上“黎锦”课程,这是“指间成长”课程其中之一。记者刘孙谋摄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上“黎锦”课程,这是“指间成长”课程其中之一。记者刘孙谋摄
黎锦操作间,摆放着好几十架适合幼儿园娃娃使用的特制纺织机,孩子们认真地理线、穿梭,像模像样、动作娴熟地编织着黎锦。
操场上,一些孩子双手各握着一米来长的竹竿进行着踩高跷比赛,他们兴高采烈地参与板鞋竞技、拉乌龟、投壶、竹蜻蜓、跳房子、独轮推车等游戏项目。孩子们手上的玩具,如椰壳、竹棍,跳竹竿舞和踩高跷用的竹竿,都是家长和老师们从自家房前屋后取材打造的。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自由的上“踩高跷”课程,这是“指间成长”课程其中之一。记者刘孙谋摄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自由的上“踩高跷”课程,这是“指间成长”课程其中之一。记者刘孙谋摄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上“拉乌龟”课程,这是“指间成长”课程其中之一。记者刘孙谋摄
孩子们的音乐课如《探索灼巴》《对山歌》等,也富有民族特色。
当天,孩子们还端出了亲手制作三色饭、竹筒饭、斑斓糕等富有地域特色的食品、糕点,热情招待远道而来的嘉宾。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给嘉宾们端来由他们制作的三色饭、竹筒饭美食。记者刘孙谋摄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上“拼图”课程,这是“指间成长”课程其中之一。这些道具都是由老师们自己制作。记者刘孙谋摄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上“捣药”课程,这是“指间成长”课程其中之一。记者刘孙谋摄
“看到幼儿园里那座船型屋了吧?这是孩子们用脚丫把泥巴踩软,参与建造的。我们希望老师们有意识地将建造过程转化成教育过程,让孩子们的成长出自指间。孩子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辛苦,还全面了解了船型屋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意义,扎下文化之根,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该项目负责人、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段会冬说,“游戏中的规则和挑战促进了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智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孩子们自主探究兴趣很高,我深刻感受到了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以及他们无尽的创造力。山里的孩子不是教不好,而是需要选择适宜的方式。”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做早操,道具以及音乐跟舞蹈动作都是由幼儿园老师自己编排而成。记者刘孙谋摄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做早操,音乐跟舞蹈动作都是由幼儿园老师自己编排而成。记者刘孙谋摄
据了解,2021年11月24日,五指山市教育局与海南师范大学项目组正式签订了合作项目协议书。海南师范大学的项目团队,与当地的老师们积极探索、充分挖掘在地资源,围绕“吃在水满”“穿在水满”“住在水满”“乐在水满”“游在水满”五大板块开发了“指间成长”课程体系,将民族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旨在推动幼儿园的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从2021年起,为实现培养‘完整且有根的灵动儿童’的育人目标,团队老师们不顾往返六小时车程的艰辛,放弃陪伴家人的时间,坚持每个月不少于六天到水满乡参与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构建山区学校课程体系。”海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许玫介绍。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上“投壶游戏”课程,这是“指间成长”课程其中之一。记者刘孙谋摄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上“投壶游戏”课程,这是“指间成长”课程其中之一。投中之后,孩子欢呼庆祝。记者刘孙谋摄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做早操,音乐跟舞蹈动作都是由幼儿园老师自己编排而成。记者刘孙谋摄
3月7日,在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幼儿园里,孩子们做早操,跳起简化版的竹竿舞,音乐跟舞蹈动作都是由幼儿园老师自己编排而成。记者刘孙谋摄
据介绍,近年来水满乡中心幼儿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曾多次在省市各类活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2023年,水满中心幼儿园被评为五指山市级示范幼儿园,为五指山市顺利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评估提供了重要案例。
“海南拥有独特的本土文化,应开拓教育实践新路径,积极推动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扩大海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个项目在学前教育上探索出的经验,应该推广开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