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可能有的孩子会出现一些“身心症状”: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故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和被窝难舍难分,和电脑藕断丝连,和电视依依不舍,和手机形影不离——孩子们可能患上了开学综合征。
据统计,在开学前后的2周时间,约80%的学生会出现心理波动。这主要是由假期生活与开学后的学习环境反差大造成的。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特邀海口市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林明栓和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李惠君为大家分析开学综合征的成因、表现以及应对策略,希望帮助学生、家长和老师们共同面对这一挑战。
开学综合征
情绪问题不容小觑
临近开学,原本盼着“神兽归笼”的海口市民黄女士,连日来有些发愁。面对儿子欠下的暑期“作业债”,她有些无奈,“孩子马上要升入小学五年级,真担心他开学后还无法收心”。
黄女士的担忧并非个案。临近开学,不少孩子出现了情绪倦怠、做事拖拉、不愿完成暑期作业、沉迷电子产品、过度依赖家长等“开学综合征”的表现。
林明栓表示,我们常说的开学综合征其实并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名称,而是指假期结束、开学初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异常表现。
“开学综合征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林明栓介绍,首先生活节奏的突然变化是主要原因之一。暑假的自由散漫与开学后的规律作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转变对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很多孩子在假期中的生活被电视、游戏,及大量的零食所充斥,这样的生活方式会使孩子留恋,想到需要再次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从而会内心焦虑,无意中产生了抵触情绪,出现害怕开学的心理。”林明栓说。
其次,社交压力也不容忽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开学意味着重新融入集体,面对人际关系的挑战,尤其对于新生,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面孔可能会引发焦虑。
此外,学业压力也是开学综合征的重要成因。面对新学期的目标、课程难度的提升以及即将到来的考试,不少学生会感到压力山大。尤其是小升初、初升高的孩子进入新环境可能会难以适应,家长需要特别注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变化。
林明栓表示,开学综合征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包括: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易怒;生理反应,如失眠、食欲不振、身体不适;以及行为变化,比如拖延症、逃避学习等。这些表现可能短暂,也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他强调,焦虑和不适的情绪状态是很正常的,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都要在生活中逐渐具备调适能力,去直面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家长要学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并在生活中引导和帮助孩子去获得直面问题的勇气。
合理应对
五点建议“对症下药”
开学在即,如何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收心?李惠君给出以下五点建议:
①规律作息,调整生物钟
假期里难免“日夜颠倒”,临近开学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回归上学时的作息,调整生物钟,睡前应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避免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影响睡眠。家长还可以在睡前给孩子听舒缓的音乐、喝热牛奶、热水泡脚促进睡眠。
②适应节奏,制定学习计划
面对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自身情况,适应新学期节奏,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目标要切实可行。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阅读书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③购置学习用品,做好开学准备
在临近开学前1~2周,注意减少孩子的非学习活动,让孩子静静心。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书店、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书籍等,让孩子提前感受开学氛围,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学生的角色。
④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新学期来临,孩子从家庭环境过渡到集体生活可能会难以适应,无法融入,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提前联系同学,分享假期见闻,表达对新学期的期待。
⑤合理宣泄,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当察觉到孩子的情况不对时,父母不要用否认、说教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抵触心理,父母可以用平和、开放的姿态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把心里的负面情绪说出来,同时给予疏解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也可以教会孩子运用一些宣泄的办法,比如大声朗读、适当运动等。如果孩子的情况依旧没有得到好转,要记得及时求助专业人员。
“育儿的本质,是维护好一段亲子关系。”李惠君说,新学期,让我们立足情绪,共建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问题,并合理宣泄与调节,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的心理场,不把自身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以身示范,教孩子如何以“不甩锅”的积极方式调整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