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海口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专业基地培训的三年,让我从一个茫然无措的医学生,成长为成熟的重症医学医师。重症医学科,也从最初的“生命风暴中心”,变成我灵魂深处的第二故乡。
三年前,当监护仪的尖啸第一次刺破课堂的宁静,我几乎是踉跄着被老师们“拎”进战场:第一次面对室颤,我大脑宕机,老师将除颤手柄按在我掌心:“别怕,我数一二三,你负责放电,我负责兜底。”第一次收治脓毒症休克的患者,老师逐条检查我开的医嘱,尔后只轻轻一句:“下次你教我,为什么去甲肾要加垂体后叶素。”第一次自己上手进行深静脉穿刺,有些手足无措,老师细声指导:“穿刺点就在这里,找准方向穿刺就行,我在这儿看着呢。”
懵懂的小白,在老师们手把手的指导下,从血气分析解读到气管插管,从机械通气参数调整到CRRT启动时机、模式选择,参数调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每一个维系生命的“螺丝钉”如何拧紧。
技术之外,老师更教会我如何与生命对话。第一次独立管床,患者终于脱离去甲肾那天,我激动得在走廊里转圈。老师拍拍我:“别急着开心,去跟家属说一句‘我们守住了’。”那一声“我们”,让我懂得医生的“我”从来不是单数。从最初面对家属只会背数据,到如今能在坏消息里递上一张纸巾、一句“我们一起再想想办法”,我学会把“医学边界”翻译成“人间希望”。而这些,都是老师们用眼神、用背影、用一句“别怕,我在”示范给我的。
三年淬火,那些刻在医嘱单上的红蓝笔迹,早已在血脉里长出医者的筋骨。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知道:无论走向哪里,海口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给我的那盏长明灯,将永远照亮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那里有深夜的方便面、凌晨的小课堂、退烧的椰子鸡,也有老师们用生命托举生命的模样。
行文至此,唯有深深一鞠躬:感谢您们以自身为桥,引渡我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感谢您们以病房为家,让我在生死交锋的战场上,仍能感受到满满温情。三载春秋,一生铭记。愿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ICU那道永不熄灭的光。